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的藝術長河中的瑰寶,可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往往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這樣不僅不能使學生理解古詩詞的真正含義,更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要基于文本,更要跳出文本,要把古詩詞學習置于更廣闊、更深遠的文化平臺上,在“添油加醋”中品味古詩詞,在心旌搖動中感悟詩情,在順時應勢而不生搬硬套、適度適量而不喧賓奪主的有效拓展中,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經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一、添在詩意不明時,幫學生深入淺出品詩句

因詩歌本身高度凝練的語言,轉換跳躍的思維,嚴格的律韻節(jié)奏以及古今詞義的變遷等原因,學生對部分字詞不能恰當理解體味,教者可適時拓展,幫助學生“ 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在深入淺出中品出詩句的真正含義。

薛法根老師在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對學生理解的難點——古今義差別較大的“無賴”一詞時,先讓學生說說“你見過無賴嗎?是什么樣的人?”在學生理解了現(xiàn)在的“無賴”指的是“蠻不講理的人”后,順勢引導“那詞中的‘無賴’指的是什么呢?”部分學生雖能找出字典上的解釋“淘氣,無所事事”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薛老師適時出示了《漢樂府·相逢迎》的下闋“大婦織綺羅, 中婦織流黃, 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引導學生對照“小兒”和“小婦”,體會出這里的“無賴”指的就是小兒沒事做,在淘氣地玩,并為感悟詩人的情感做了積淀:

小兒無事可做是一種幸福,而自己作為一個將軍賦閑在家無事可做,無法保家衛(wèi)國,這真是一種痛苦,一份恥辱!

二、加在情感不通時,引學生情真意切悟詩情

詩詞常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有的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學生往往不能準確地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在教學時,如能巧妙地聯(lián)系史料,適度拓展相關作品,學生更能情真意切地體驗詩情,與詩人面對面、心貼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它是長期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作。可對于一千多年后的泡在蜜水中長大衣食無憂的學生,是無法體會在歷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家破人亡的戰(zhàn)亂后詩人忽聞喜訊的狂喜的,因而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就很有必要,但大量史實的堆砌仍不能使學生感同身受,叩擊他們的心靈。在教學時教者把史料的出示和有關圖片、詩句的補充結合在一起,運用對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詩人淚中的含義。

教者緊扣詩眼“喜欲狂”,先讓學生在詩中找出詩人“喜欲狂”的表現(xiàn)。當學生找到“初聞涕淚滿衣裳”時,老師順勢引導:

(1)你為何從眼淚中看出作者的喜?這不是好消息嗎?為什么要哭?

(2)是呀,一場安史之亂讓國家岌岌可危,又給人民帶來了哪些災難和傷痛呢?

(出示課件:配上圖片和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至夭折。”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杜甫一家也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流亡生活,看盡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狀。剛聽到薊北已收復,你能從涕淚中能讀懂杜甫的心聲嗎?此刻他會想些什么?

(3)現(xiàn)在流的是什么淚?這就叫做——喜極而泣(板書)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動情處啊!他的淚是喜悅的淚,但淚中有痛苦,淚中有相思,淚中有別離,淚中有仇恨。

三、拓在對比延伸時,領學生多多益善誦詩文

縱觀我們的教材,古詩詞的內容畢竟有限,小學六年的教材中古詩詞的總篇數(shù)也不足四十篇,如何能擴大學生古詩閱讀的信息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詩文,弘揚中華文化呢?在教學時應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教給學生古詩學習方法,進行資源整合,主題凝聚,以“一篇帶多篇”的方式,抓住“同主題”作品、 “同詩人”作品、 “同題材”作品等進行拓展延伸。

在教學《小池》時可以拓展同樣表現(xiàn)兒童天真爛漫的《宿新市徐公店》、《村晚》;在教學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后,可拓展補充作者的另外一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比較學習辛棄疾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他的感受和心聲,不管是“醉里吳音相媚好”中的“享受村居,沉醉生活”的“醉”還是“醉里挑燈看劍”中的“志不得伸,飲酒而醉”的“醉”,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國泰民安、安居樂業(yè);在教學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張志和的《漁歌子》的對比起來學習,感受同是垂釣圖,意境卻相去甚遠,從而體會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奇妙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