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業,既能讓小學生獲得數學方法與學習技能,又能讓小學生發展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更能讓小學生鞏固和掌握已學的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應立足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從實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地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滿足時代需求的“新型” 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體驗數學的邏輯、思想和觀點,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手段和策略,具體應做到“三注重”:

一、注重學生的認知特點

小學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時時、事事、處處有數學,我們要不遺余力地研究教材、研究課標、研究生活。所設計的小學數學作業,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特點。 不但要以教材為準繩、以課標為指南,而且要針對豐富的生活資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估一估、算一算等,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學數學的樂趣 。對此,應多從生活實際中尋找數學例子。如為學生認識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和米(m)所設計的作業,應先讓學生熟悉這四個長度單位,再讓學生“估一估、畫一畫、比一比”,反復體會這四個長度單位,然后讓學生自主測量生活中相關物體的長度,探索相關物體的長度與這四個長度單位的關系。學生通過這樣的認識再認識、體驗再體驗,便能真正掌握和運用這四個長度單位。

二、注重學生的心理承受

我們設計的作業,必須講究作業的質和量。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作業質和量的要求是不同的,盡管減負的呼聲劈頭蓋臉、鋪天蓋地,仍有相當多的老師,對學生的作業很隨意,既不考慮質更不考慮量,從而給學生造成了過重的作業負擔。

小學生的數學作業時間,通常不能超過 20分鐘 , 超過了20分鐘,學生就會心煩意亂,注意力分散,作業效率低下。另外,作業重點和難點的分布也應合理,能讓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直接明了地把握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激發起學數學的欲望和情趣。當然 ,在考慮作業的量時,并非是作業越少越好,要努力做到既不過量也不欠量,讓學生在適量的作業中輕松愉快地理解數學知識和鞏固數學知識 。

三、注重學生的不同需求

根據“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我們設計的小學數學作業 ,還應注重學生的不同需求。不但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普遍性發展,而且要考慮每個層面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想方設法地讓較低層次的學生逐步向較高層次發展。

首先,我們為學生設計的作業應體現“四不”: 一不搞“齊步走”、 二不搞“單一化”、 三不搞“一刀切”、 四不搞“一把尺”。 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基礎性的作業,讓他們有學數學的信心 。對于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除了讓他們完成好課本上的作業,應為他們設計一些稍有難度的作業,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 ,使他們“天天向上” ,不斷提高。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在他們準確、熟練地完成了課本上的作業后,為了提升他們的學習品質,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 應為他們 設計一些頗有深度、難度和寬度的作業 。

其次,我們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要了如指掌,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實際,將學生分為水平不同的層次。從學生差異、作業難易、作業要求和作業發展等方面考慮,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 “三得到”: 即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成功,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另外,我們在每堂數學課的課前,應為學生精心預設出各種題型的作業。諸如基本題、提高題、綜合運用題、開放題等。基本題,就是直接運用基礎知識的題目,學生能順風順水地解答。提高題,就是把基本題進行提高,學生需要深思熟慮、開動腦筋才能解答。綜合運用題,就是把基本題進行綜合,學生需要兼前顧后、融會貫通才能解答。開放題,可以是一道題目的已知條件不變,讓要求的問題發生變化;可以是一道題目要求的問題不變,讓已知的條件發生變化;也可以是同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還可以是同一道題目,答案并不唯一。總之,我們為學生精心預設的各種題型, 應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應有利于較多的學生逐步縮小“三大差別”。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學生的心理承受、注重學生的不同需求,讓數學作業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天空,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擁有學好數學的素質和學好數學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