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到21世紀,社會發展越來越迅速,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面對世界發展的大形勢,對知識的更新和創新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為了適應這一要求,基礎教育方面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這也為基礎教育中歷史課程提出新的任務。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高度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我經過幾輪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實踐,有如下認識:

首先,新課程與以往人教版的教材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差別,處處滲透著關注人生 、培養情感、提升能力、學會協作的現代化意識。同時也有很多編排的特色,體現緊跟時代潮流的氣息。

一、 整體結構更加緊湊,主次突出,詳略得當,節奏性強

新教材按照課時進行編排,每節課上一課的內容,每一課基本講一個主題,這樣更加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新知識的規律。初中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有限,思維活動更傾向于形象化,邏輯思維能力還很欠缺。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應抓住重點,主次明確,深入淺出,注重形象化教學。

二、歷史線索清晰,主旨鮮明

歷史線索在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從全局把握知識,理解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我認為北師大版歷史教材在這點上非常成功。例如八年級上冊學生在學習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章節中,教材編排淡化了農民起義,強化了中國的近代化因素,教材中始終貫穿著兩大線索,一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一是中國的近代化探索歷程,富有時代氣息,注入新的理念,角度不同,認識不同,結果也不同。

三、標題設計新穎,一語中的,富有人文氣息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題目設計上,概念性強,給人一種冷冰冰的學究氣,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過于艱澀難懂,感覺離現實、學生的生活都非常遙遠,因此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興趣;而北師大版教材在題目設計上,改變了以往老教材中比較傳統的、概念性強的特點,清新活潑,一語中的,點明主題,直觀精煉,一看就會引起人的興趣,有想繼續了解的欲望,可謂引人入勝。

四、特色明確,凸顯能力培養理念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課文編排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沒有過多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受,因此教材只有正文和課后習題兩部分組成,呆板又僵硬,不能吸引學生;而北師大版教材結合學生特點,增加了豐富多彩的內容。例如,課前有精心設計的導言;正文分大小字排版,用不同的顏色區分;課文中穿插“想一想”或“議一議”等小思考題;課后設計“每課一得”;為學生設計的有梯度的不同形式的課后作業等。

北師大版教材每一課都有一段精心設計的小導言,我認為他能為學生帶來很多作用:①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一下抓住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興趣;②可作為教學提綱。新教材的小導言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揭示了本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本課教學打好基礎;③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小導言往往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思考問題,引起學生重視;④可作為學生課前自學的閱讀提示。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于啟發性的課前提示,馬上就將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起來,學生可帶著小導言中設計好的問題一步步走入歷史知識的殿堂。

北師大版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課堂容量的要求,很靈活地將課文分成宋體字和楷體字兩種字體敘述的內容,宋體字敘述的部分是學生應掌握的主要內容,楷體字敘述的部分是學生閱讀的內容,一般是對正文部分的解釋或說明,這樣的編排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有利于教師更加靈活地根據需要處理課本知識,也可提高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另外北師大版教材比以往增加了更多的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圖片,每一課少則三四幅,多則十幾幅不等,有地圖、人物圖、場景圖、實物圖、壁畫、漫畫等,這些圖片直觀清晰,色彩明麗,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歷史的原貌,達到感染學生的學習氛圍。例如七年級上冊《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文中配備了戰國匈奴王冠、玉門關西漢長城、漢代“單于和親”瓦當、《昭君出塞圖》、《農事圖》、《張騫出使西域辭別漢武帝圖》、《絲綢之路示意圖》等多達十幅,有利于學生將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進行學習,真切而全面地感知歷史,從而體會到先民們不懈的探險精神和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

北師大版教材中的一大亮點是每課課后部分增加了“每課一得”。“每課一得”根據本課正文部分知識適當地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基本上屬于歷史常識,既好理解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多了一份收獲。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6課每課一得“漢族名稱的來歷”、18課“《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史書”、九年級上冊第6課每課一得“拿破侖死亡之謎”等等,我認為這個創意非常有效,類似于以前的讀書小卡片,說明編寫者真正的為學生所想,從學生出發,用心用情的編排教材,抓住細節,挖掘知識,減輕學生和教師的負擔,而又開拓了學生的應用視野,拓展了知識,豐富了生活。

最后,北師大版教材在課后練習的設計上獨具匠心,構思嚴謹,梯度明顯,具有開放性,符合當今新課改理念。教材在課后習題中一般分為三部分,即“材料閱讀”、“自我測評”和“活動建議”。“材料閱讀”是原來老教材中所欠缺的,他引用了許多古書、古史中的內容或歷史名人經典語言,并配上原文翻譯,學生在閱讀時既訓練了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又獲得了解歷史知識的第一手材料,更有說服力,并且在長期的訓練中,可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論從史出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態度,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11課都江堰時,材料閱讀中就選用了《華陽國志》中的一段話來烘托課文內容。“自我測評”是根據課文內容原創的對于廣大學生都能做到的一般性試題,重在考察學生的上課聽講情況和接受能力,屬于層次較低的一般考查。 “活動建議”就屬于層次較高的鍛煉能力的習題,他的涉及范圍比較廣,能力培養也是多面開花,當然要求學生的基礎也更好一些,才能完成這一練習。例如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讓學生練習寫作評價人物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自制地圖或歷史圖表;搜集成語、歷史小故事制作小報或連環畫;舉辦演講活動、擂臺賽、辯論會;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動手制作打擊樂器等等,雖然對學生來說有一些難度,得出的結果還有些稚嫩,但是他真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寫作、思維、互相協作等多方面的探究研討能力,豐富了課余生活,擴大了知識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成就感,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師生間的了解,加深了感情。

其次,由于新教材的諸多新穎設計和亮點,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地理解編者意圖,吃透教材,采用符合新教改理念的,富有新意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有兩點要把握:

一、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歷史內容豐富多彩,但由于歷史過去性的特點,生動的歷史情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難免呆板也匱乏。能牽動情感的事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讓歷史人物、歷史場景走進師生視野,是創設歷史情境激發興趣的最佳途徑。尤其是許多歷史事件人物都被搬上銀幕,還有大量的文獻記錄片,我們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節選片段。如講張騫出使西域時,我借助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真切感受張騫出使西域時的艱辛和勇敢以及堅定的信念;講秦始皇掃滅六國時,又借助王立群《百家講壇》中關于《史記》的部分鏡頭,使歷史課更加形象具體,又可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從而理解概念,牢固掌握歷史知識。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課堂展示自己的能力,學生往往會積極參與實踐,渴望通過探究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是真正將興趣轉化為主動學習的開端。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努力為他們創設一個廣泛參與、展示自我的平臺,以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北師大版教材在內容編排設計時,每個單元都有一節探究課,我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根據內容進行設計,發動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在課余時間根據教學內容積極查找資料,采用不同方式展示探究成果,展示才華,學會協作,提升能力。例如,七年級上冊第25課《成語歷史故事競賽》,我根據內容進行設計,將任務布置下去,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后,通過講故事、說相聲、表演歷史劇、制作課件、搶答擂臺賽、辦小報和畫連環畫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探究結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和培養能力的目的。

當然,新教材的魅力遠不止這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教師的不斷探索,相信新課改的明天會更美好,基礎教育的未來會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