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化學課程、教材、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改革都在深入進行,而作業改革卻相對滯后。當前作業的主要問題是過多過濫,大量作業是重復練習,缺乏針對性、探究性。那么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位學生輕松愉快地取得學業能力的雙豐收呢?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一就在于作業布置的有效性。

一、作業內容的精細性,體現“質”和“量”的思想

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一本參考書是完全適合你的每一節所對應的課后作業的。所以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在大量的教學資料中精心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例題、練習題、反饋題等,而不是不分題目的特點,全部搬到課堂上來。在“質”上,選題一定要緊扣課堂所講內容,盡量使每道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思考性、探索性,兼顧系統性和全面性。而且在作業的編排上既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要體現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切忌不加推敲、信手一畫,盡量使學生所做的每一道題既不濫竽充數,又不刁鉆怪僻,都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能。在此基礎上,還要科學地控制作業的“量”,題目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作業的效果。一般來說,在每節課后布置25分鐘左右的作業較為適宜。當然,作業量的確定還受學生素質和所學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二、作業設計的層次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化學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回歸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選擇,尊重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同樣,化學作業的設計也要依據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具體情況,體現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有不同的發展。

具體做法是:①根據認知能力對學生進行分層。首先,教師要格外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切忌出現“學習差、能力低”等教學忌語;其次,由于學生的認知結構處于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即使調整學生的層次。②對作業量及難度進行分層。③對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分層。④對作業評價進行分層。這樣就體現了“以人為本”,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三、作業內容的多樣性,體現“合作、創新”的思想

傳統的作業比較注重鞏固所學的化學知識,忽視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地發揮化學的作用,我們既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又要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

1.設計互動性作業,注重學生的交流溝通。此類作業學生就可以通過合作交流、不斷修正來完善自己的觀點,從而獲得超出個人思維的新知識。而且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既能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賞。這種合作的意識和品質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大有益處。

2.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化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現行化學教材與生活、生產、環保有很大的聯系,而且內容有趣,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編些貼近生活、富有創意、形式新穎的習題,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現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這樣就把化學作業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汲取營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3.設計整合性作業,注重學生的主動建構。知識整合性作業主要是在學完一章或者一單元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結構,對本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進行連貫性整理。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學生提出對知識的疑問和困惑,理清階梯策略,歸納知識要點,從而學會如何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4.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性作業是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信息”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思考問題,并且通過學習和訓練演繹、歸納、比較、綜合等抽象思維,培養學生“推陳出新、舉一反三”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優化作業設計,通過完成作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體驗,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