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有關政治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教導學生多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判別現實生活中相關的政治現象,學會運用時政來理解分析課本上的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政治素質和探究創新精神。圍繞這個想法,我經過幾個階段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逐漸總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搜集了解時政信息

現在大部分學生除了對娛樂新聞比較感興趣之外,對國內外其他方面諸如政治、經濟、科技、體育等方面的新聞時事根本就不太關注,即使有少數知識面廣的學生平時比較留意這些,也只是知道個皮毛,很少有學生去認真分析評論這些時事,更談不上去聯系社會生活來加深認識。所以應先通過強調中考時政的重要性等引導學生去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生活,激發他們了解時事的興趣。然后逐步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觀察、關注等來收集,了解和掌握最新、最準確的時事信息。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1.著重引導學生平時注意多“看”,即多看書、看報、看雜志、看電視、上網,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教師要多給學生引導,讓他們在忙碌的學習之余,利用各種機會和時間,關注身邊的事,關注國內外大事;2.用一個專門的本子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時事收集、剪貼、整理下來。摘錄資料是讀書看報的一種筆記方式,也是積累知識的最佳方式,很少有人對看過的東西做到過目不忘,所以教會學生把看到的時事知識分門別類地記錄整理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這些途徑,讓學生逐步養成每天關注時事,并學會點評時事的好習慣,激發學生對時政學習的興趣,初步為把時事知識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打下基礎。

二、將搜集的時政信息與教材理論知識盡量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不能僅就教材上的知識來講解,而要盡量結合學生所搜集的時政材料,尤其是每一節課前學生所點評的時事,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識,也同時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平時所搜集的時事或每節課前所做的點評都是有用的,都是為課堂上服務的,而不只是老師布置的一個毫無意義的任務,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關注時政的熱情,而且有利于教師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當堂知識的興趣。

另外,我在組織學生關注時事,了解國內外大事的同時,更鼓勵學生不能只滿足于“看”和“說”時事,而是要不斷增強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要逐漸培養自己運用時政材料理解教材的理論知識和利用書上知識來分析時事背景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把關注時事和學習政治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正像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明確指出的“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在這種學問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學會巧妙引導。

三、從時事點評到開展時事專題討論課,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上一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把搜集的時事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加深理解,教師也許是課堂的主角,但隨著學生搜集時事、分析時事、運用時事能力的逐漸提高,教師要懂得適時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除了堅持讓學生課前點評時事,還應該逐步深入,讓學生學會就某一熱點時事展開討論,把思考的觸覺延伸到國內國際各個方面,不管是政治、經濟、科技、體育等各個領域,還是工業、農業、商業和運輸業各個行業的新聞時事,讓學生都要涉及并學會從現實情景中提出問題,結合課堂內學到的理論知識理解、拓展,然后再上網搜集資料,自己到社會中去調查研究,分析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最后再整理撰寫成小論文。然后教師可以定期在班內開展一次時事專題討論課,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以引導并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與討論。在這一時政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和訓練學生多元的、主動的和創新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并獲得探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