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中教師校本培訓實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江海中學 王 平
發布時間:2013-04-01 15:47: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改已走過十多個年頭,但是在農村地區,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方法依舊落后,“換湯不換藥”的現象反映了新課改的落實并不順利,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并未有所改變……若要改善這種局面,首要的就是做好校本培訓工作,不僅要讓教師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而且要做好相關教學技術培訓。通過培訓,實現教師教學的與時俱進,將先進教學理念外化為教學行為。
一、加大宣傳力度,調動教師對培訓的積極性
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核心點與就在于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智慧的積累與提高。而實踐智慧蘊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教師的思想和行為形成了共生關系,它只有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加以提高和完善。而校本培訓就是充分立足于本校教學實際,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全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因此,要通過不斷宣傳和積極引導,讓教師充分認識校本培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動教師對校本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全面提高教師在培訓中的學習效率,全面提升校本培訓的實際效果。
二、倡導實踐培訓,培養新型教學行為
在新課改對師資培訓的要求中指出,校本培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樹立教師新的教學理念,但是觀念的接受不代表一種教學素質的養成。要想將一種理念轉化為素質,思想上的認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高層次的思想感悟,而這種思想感悟只能通過實踐來獲得。校本培訓中的理論培訓不僅要講明是什么和為什么,更要說清怎樣做,將側重點放在理念的外化轉變上。如何有效促進教師將教學理念外化為教學素質和教學行為,是新課改落實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若想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能力訓練。農村普通高中要組織教師觀看和學習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案例,仔細分析,認真研究,運用新課程理念方法,學習掌握名師的教材使用技巧和方法。 通過案例探析,讓教師深刻領悟新課程理念實質,轉變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技能。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教學預案設計比賽,讓教師在實際設計和研究教學預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學校還可以廣泛開展教學研討交流活動,讓優秀教師上一些探討課,引導全校教師進行觀摩、學習和研究,共同探討適應新課改發展的課堂教學方式和策略。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實施“同課異構”,在兩相比較的過程中提高教師專業教學水準。從理念到實際行為的轉化尚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特別是對于農村地區的廣大教師來講,這一過程顯得更加艱難,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培訓,才能夠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外化為一種教學素質和教學能力。
三、 注重制度建設,確保校本培訓規范化
構建和完善校本培訓管理體系,推動農村高中教師校本培訓的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健全的管理體制是校本培訓得以開展的組織保障。它主要是由地方教育部門、師資培訓機構和基層學校三大要素構成。三者形成了一種緊密聯系卻又各司其職的關系。地方教育部門在授權基層學校培訓權利的同時,還要有效強化對校本培訓的監督管理,它的主要職責就是制訂地方校本培訓整體計劃和方案,構建校本培訓資格認定和學分管理體制,落實校本培訓的評估、表彰、總結、歸納和經驗推廣。而師資培訓機構則要加強對校本培訓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它的主要職責就是全面指導校本培訓方案的設計和制訂,參與校本培訓的全面落實過程,對校本培訓進行經驗總結、研究調查和問題發現,整合和優化校本培訓資源,為農村普通高中學校服務,協助教育部門做好校本培訓的評估工作和管理工作?;鶎訉W校是校本培訓的根據地,校長是主抓第一人,其主要職責就是建立本校校本培訓的管理體系和業務指導體系,制訂符合教學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案,構建和完善校本培訓的管理體制、考核體制和培訓體制,充分挖掘本校優質資源,全面落實培訓經費,建立校本培訓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只有通過構建和完善校本培訓管理體系,才能逐步實現農村高中教師校本培訓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進而提高校本培訓的效果。
總之,為了有效提高農村高中教師校本培訓的實效性,就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實踐培訓,注重制度建設,在新課改背景境下,切實做好農村高中校本培訓的落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