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開源”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有內(nèi)容寫。“疏流”就是指導學生將獲得的寫作材料有序地表達。那么如何“開源”和“疏流”,解決作文難、怕寫作呢?我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多方舉措,做好“開源”,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

1.發(fā)展智能,提高認識,提高獲取寫作素材的能力。

學生完成一篇作文要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因素,所以我們必須抓好閱讀教學這塊主陣地,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拼音、學會識字、學會讀書、學會應學到的語文知識,還要提高他們對事、對物的認知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將他們的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

2.捕捉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寫作材料,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

觀察是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指導學生主動細致觀察生活,這樣才能獲得認知,豐富自己的寫作材料。教師要經(jīng)常地對學生提出有目的、系統(tǒng)的觀察任務(wù),教給他們具體的觀察方法,并創(chuàng)設(shè)多樣的生活情境去激發(fā)、感染學生,為學生提供感受真切、形象鮮明的作文材料。

二、多法引導“疏流”,訓練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從字順”

1.讀寫結(jié)合,做到有的放矢。

我們知道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閱讀是自外而內(nèi)的意義吸收,寫作是由內(nèi)而外的思想表達,只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因此,教學中抓住“讀”“寫”對應性,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從“讀”練“寫”的訓練,是提高寫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把獲得的寫作材料采取“讀、寫結(jié)合,邊讀邊寫,學用結(jié)合”的方法,讓學生學中寫、寫中學,提高寫作能力。這里還需強調(diào)讀寫結(jié)合時要做到訓練有目的、循序漸進,教師要抓住讀、寫的重點(小學階段寫好記敘文)與讀、寫的規(guī)律性知識上,幫助學生研究范文,學習作者敘事、狀物、寫人、表達思想感情和布局謀篇的方法。。

2.遵循從“說”到“寫”,從“述”到“作”、從“簡單”到“復雜”,從“部分”到“整體”的原則。

(1)先“說”后“寫”,廣開思路,啟迪寫作智慧。口頭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chǔ),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每次寫文之前,我非常注意讓學生過好“說文關(guān)”,為學生創(chuàng)造設(shè)一個良好的“說”的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說的欲望,在理清文章脈絡(luò)的基礎(chǔ)上,把文章的重點部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先思后說,教師放在聽者、交談?wù)叩奈恢茫趯W生說不下去時,給予恰當?shù)闹更c,讓他們說對、說順,做好“疏流”工作。

(2)要適應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階段的層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和因題施教,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提高。如:仿寫階段,以“教”為主,學寫階段以“扶”為主,獨立階段以“創(chuàng)”為主。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3.教法靈活,例文引路,模仿練筆。

(1)抓住重點指導。小學生的習作普遍存在:無話可說或籠統(tǒng)概括,表達不具體的問題。這就是教學中指導的重點。教師要抓住這一“短板”, 培養(yǎng)學生動用眼看、耳聽、手摸、嘴嘗和心想的習慣,學中練,練中學,掌握寫具體的方法。

(2)分散難點,在教學中如果習作要求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在進行前可以先把它化成幾個點來訓練,就會化難為易。

(3)巧用“下水文”引路。下水文的目的——充分利用優(yōu)秀范文,從中領(lǐng)悟?qū)懽骷记桑蜁盏胶芎玫男Ч5聦懼幸欢ㄒ髣?chuàng)、求活、求新(活學活用)。寫好后還要對照范文仔細推敲,及時自改自評,看全篇文章的選材、立意、結(jié)構(gòu)有無毛病,字詞用得是否恰當,這樣才能把寫作水平提高。

三、重視作文的評改,讓學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評改學生作文時,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自主評改、交互評改。學生自改,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當然教師在讓學生自改作文前應進行指導,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自己的內(nèi)容是否切題;其次,讓學生檢查文章的條理、詳略的處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實具體;再次,檢查是否有病句或錯別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辭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學生自改后,小組參與互改、交流、評價,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中嘗到了“自改成果”,教師也能從精批細改的主體地位中脫離出來,成為作文批改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促進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學作文教學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理論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僅要做好“開源”——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有內(nèi)容寫,還要教給學生將材料“疏流”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