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作文教學:“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蹦敲?,怎樣在作文教學中落實這些精神呢?本人認為,結合二者的要求與精神。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生活素材,作文源泉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這個比喻,道出了生活在前,文章在后的真諦,好的文章素材來自生活,生活是文章的源泉。小學生作文也毫不例外,尤其是農村學生,有其自身生活的廣闊天地。首先農民的耕作、收獲,身邊的動、植物以及自然美好的景物等,只要注重學生觀察記錄,提取生活其精華為作文表達中心思想服務,就是素材的升華。其次,小學生每天在家中所接觸的所有親人以及同學、老師等,都是觀察的對象。這些人的言談舉止及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相互體諒尊重以及這些人各自的外貌特征、性格特點、行為舉止、優良品質,學生都比較清楚,只要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有意觀察且能用語言表達清楚,就有收獲。第三,要善于把學生的視野引入社會大生活的環境中去,大千世界,精彩萬分,關鍵是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鄰里之間,上學路上,民風所聞,家鄉變化,國家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都是寫作文的素材。教師正確引導、精心點撥,進行觀察能力培養,努力把所感、所知、所得按其內在聯系整理、存儲在學生的大腦中,進而認識生活包羅萬象、多姿多彩,領略生活的真諦,把自己生活中的素材積累篩選,為作文提供真實、新穎的題材,使學生有情可敘、有情可抒,有感而談、有議可發,學生才不會閉門造車。

二、熟讀經典,積累詞句

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時期,朗讀和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能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在課堂上我非常注意訓練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要求學生要讀得準確,讀得有感情,引導學生在讀中逐漸學會糾正自己的發音、停頓、語氣等方面的錯誤,提高朗讀能力。背誦能發展學生思維,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又能從中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朱熹說過:“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因此,教師應抓住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

三、閱讀帶動,示范啟航

閱讀是小學語文的基本環節。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就是說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如:我在進行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時,我每天早上都和學生一起朗讀課文或課外書籍,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我還在班上辦了一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籍帶到學校來和同學們共享。中午或下午鼓勵學生們到圖書室看書,把好詞佳句記在本子上。只有逐漸地使學生真正養成廣泛、認真的閱讀習慣,才能使學生寫作文時有話可寫。在寫作中,我還緊密結合課文,要求學生把文章中的好詞佳句,修辭手法等恰當地貫穿在作文中。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久而久之,讓每個學生逐漸養成了勤于練筆的好習慣。

四、評價激勵 回歸真實

作文的評價,既是本次作文的總結,又是下次作文的指導。教師的評價對學生非常重要。要怎樣去評價學生的作文呢?作為教師我們要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不要一味去打擊,每一篇作文批改的評語,既要有表揚的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欣然地接受錯誤,下次改正,這樣他們下次寫出來的文章才更好。在我所教的班級里有一個寫作最差的學生,他寫出來的東西上下不連接,但他運用的句子很優美。我看完后,我對他的評語是這樣的:你能運用這么多優美的句子,說明你平時很用功讀書,這一點做得很不錯。但是老師想給你提一個小小的建議,希望你每次寫完后把文章讀一讀,理順了再寫在作文本上會更加完美的。從那以后這學生每次寫完作文都整理后再拿給我看,再回去修改,反復幾次才寫到作文本上交給我批改,慢慢地,他寫的文章遠遠比我想象中進步得還要快。所以說教師的評價對學生非常重要。

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扎實的訓練中下工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