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我們怎么辦?
作者:陜西省靖邊縣第四中學 邊立斌
發布時間:2013-03-29 18:33: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習了《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兩篇頗具諷刺意味的文章,我們自然而然就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封建科舉制度,乃至整個腐朽的封建社會。從“四書五經”到“三綱五?!?;從八股取士到清代科舉……這些我國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就可能受到無情的批判,甚至會嘲笑孔子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還自命為夫子。就會批判孔孟之道如何地毒害了古代的知識分子等等之類的不敬之辭。固然“學而優則仕”規定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科舉是橫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門檻,一旦中舉則八抬大轎風光無限,榮華富貴享用不盡。正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使得范進苦苦追求、歷盡艱險終于高中舉人,喜極而瘋;也讓孔乙己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高人一等的讀書人,那一件好像十多年沒有洗、也沒有補的長衫,即使又臟又破,也死活不肯脫下來。他也受了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響,鄙視勞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已禁錮了他的靈魂,使他甘愿自欺欺人、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甚至麻木不仁至死不悟。魯迅在其《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作者借“狂人”之口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
鑒于此,我們在上課時就直接來批判封建教育是怎樣地毒害知識分子的。但是有的同學在下面小聲嘀咕“現在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聲音雖小,但卻引人深思,試想現代的教育不也是千人萬人一同擠高考這一座獨木橋嗎?我們不也一再要求學生“頭懸梁,錐刺骨”力爭考上重點高中,乃至考上名牌大學,圓了自己、親友及老師的夢嗎?好在中國人覺醒了,中國人反思了,中國教育改革了。中國教育走了一條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路,于是乎全國上下三維目標、六維評價、德育為首……新課改、新理念、新教育搞得轟轟烈烈,開展得如火如荼,大有方興未艾之勢。但是中國學生的課業負擔仍未減下來,書包的重量絲毫也不見減輕,“家庭作業”仍然很多。 1979年美國考察團在考察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后,在報告中寫道: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七點鐘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的最多的是學生,并且他們喜歡邊走路邊用早點。他們認為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教育亟待加強、急需改革,并對中國教育及中國孩子大加贊賞。同年中國考察團也對美國幾個城市的學校進行考察,之后是大搖其頭:美國的課堂簡直就像一個市場,學生在課堂上隨便走動,老師根本沒有師道尊嚴,這哪有教育的氛圍?兩國的教育確實有天壤之別,而兩國考察團得出的結論卻是一致的:就這樣下去,20年后美國的教育將會一敗涂地,中國的教育將會蓬勃發展,因為我們都知道“天道酬勤”這個道理。20年后中國的學生依然勤奮有加,一絲不茍、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地學習,結果卻令人驚訝,更令人失望。這20多年來美國培養出了40多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文學院士,而中國則對此表示遺憾,嚴格意義上說還沒有一個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即使有也是成了美籍的華人。我們勞心、我們費力,我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钦f“勤奮出人才”嗎?我們勤奮錯了嗎?……亞里士多德說:“學生本來就具有一切知識,學校的教育并不是知識的來源,學校的作用只是將學生已具備的天才激發出來?!蔽覀儾荒苷f此理論是絕對真理,但比較中美教育,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更多地塑造了高分,卻疏離了保護天賦、激發天才的軌道。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劉心武的《班主任》再次強調了孩子所受的迫害,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也在逐漸侵害著孩子的天賦?
從事教育的同仁們!現代教育,我們怎么辦?怎么才不至于上演孔乙己和范進的悲劇呢?現在也有人提出應該廢除高考,讓人歡欣鼓舞,但是高考廢除了,會不會再出現“文革”期間張鐵生交一張白卷卻被推薦上大學的情景呢?如果依舊進行高考,那這個指揮棒又應如何指揮呢?
現代教育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