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當我們停下匆匆前行的腳步,回過頭來看看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腳印時,會發現,高職特色文化的塑造并沒有同步跟進,以至于無法完全支撐起快速前進的龐大身軀。

◆教育教學由科學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到今天,最大的缺失是什么?我們認為,是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對文化認知不夠;二是高職院校的文化積淀不深;三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自覺性不高。如果一所高職院校長期只重視技術不關注文化,那么,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窄,甚至步入死胡同。

下面,我們就從文化的角度切入,談談對高職院校教學及其改革的看法。

加深教學管理的文化認知

按照管理學理論,管理有三個階段:一是經驗管理,二是科學管理,三是文化管理。當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正面臨著由“制度模式”向“文化模式”的轉型,要實現這種轉型,教學管理就不能僅停留在追求科學管理的階段,而應朝文化管理的方向發展。

教學管理朝文化管理發展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產業文化自覺。高職教育作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專門化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傳授學生技術知識,還必須重視學生技術文化的熏陶和養成,強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此,需要在人才培養及其教學管理過程中,喚醒師生的產業文化意識,增強師生產業文化自覺與自信,進而推動高職院校朝文化管理的方向轉變。

其次要強化學校專業建設的文化覺醒。為此,需要建立開放型的教學管理組織,引導師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把握職業性、開放性、合作性等職業教育特有的專業文化特征,正確理解和把握專業、學科、職業、專業化等基本概念及其內涵,特別是對專業要素、專業屬性、專業標準和專業特色等概念的認識,提升專業認知水平,增強駕馭專業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彰顯高職教育的技術創新文化。當前,高職院校技術創新文化存在積淀不足、學術基礎薄弱、技術原創力不足等問題。基于此,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中,必須在制度建設、教學環境建設、教學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等職業崗位的技術創新文化元素,以豐富高職教育技術創新文化的內涵。

打造高職教學文化管理特色

教學管理模式是融入教學管理思想,連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管理方法,組織教學管理實施的紐帶,更是高職教學管理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推動高職教學管理文化轉型,需要不斷創新高職教學管理模式。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更多的還處在僅僅靠制度來進行科學管理的模式,沒有真正建立文化管理新模式。科學管理的實質是以物為核心,而文化管理的實質則是以人為本。這種教學文化管理模式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做高職教育教學研究的同行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侯長林 游明倫 羅靜)

◆高職特色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建設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內涵建設的客觀要求。高職院校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這個終極目標面前,有著相同的使命和責任,但由于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模式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校園文化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由于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具備大學精神,堅守大學使命,可以概括為高校的特點,這決定了高職的品牌必須姓高。第二個特點,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能力為本位,突出職業特色,這決定了高職必須姓職。第三個特點,高職教育培養的主要是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從這三個特點出發,高職特色文化應包括四種模式。

首先是彰顯高職特色、融合辦學理念凸顯自然美感、體現審美情趣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的建設既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價值取向,又要反映發展特色,育人環境和品位格調。可以通過建設文化標志系統、開展校訓征集活動、提煉歷史文化資源等路徑實現。

其次是集教育、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全員育人過程監控,持續發展的制度文化。這是學校辦學治校的基本保證。為了建設這種制度文化,可探索三種路徑:推進依法治校,全面梳理學院的各項制度;加強各類檔案信息管理,建立統一、高效的信息平臺;加強民主管理,推進校務民主透明,關注師生民主訴求。

第三是承襲傳統、積淀精神、價值凝練、風格獨具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內涵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規范體系。建設精神文化,可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關心和改善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條件。工作載體包括:關注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健全困難學生的幫困機制,協助教師的素質提升。二是突出教學環境建設的職業特色。工作載體包括:教學設施體現職教特色,實訓環境融入職業特征,教學設備緊隨企業更新。三是凸顯自然環境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美感。工作載體包括:營造亮麗的校園環境,開展文化設施命名,挖掘圖書館的文化內容。四是建設媒介平臺。工作載體包括:強化傳統媒介,借助新興媒介。五是創建平安校園。工作載體包括:加強教育和管理,完善防控體系。

最后是行為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的目標就是師生和諧,技能強化,職業道德修煉,多元文化融合。行為文化是師生在學校各種活動當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道德行為和文化品位,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有四種建設路徑:一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學術文化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公益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廉政文化活動。二是建立高職特色行為模式,包括從技能、職業道德等確定職業人的行為模式,以及通過從行業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確定特色管理的行為模式。三是推進學生行為養成,開展“三早一晚”活動。四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工程,開展文化標識項目和文化精品項目、設置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推薦文化素質教育圖書、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特色活動。(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陳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