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大實施“五大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發布時間:2013-03-29 18:19: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陜西師范大學把“教師教育”作為學校的品牌和優勢,積極推進“五大工程”建設,構建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創新性人才培養體制,探索教師教育一體化、綜合化、開放化、國際化的培養新機制,在國家宏觀教育體制改革中凸現出鮮明的西部特色,對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教師教育改革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
實施“五大工程”,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教師教育制度創新工程。學校積極實施“教師專業發展學?!表椖浚ㄔO好創新型教師培養實訓基地,探索大中小學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優質教師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實施“雙導師制度”,建立導師問責機制,培養實踐型、高水平的優秀教師;啟動“創新人才實驗班”工程,探索創新型教師成長的培養途徑;加大力度實施“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優秀教師”工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優秀教師。
教師專業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學校以“985國家教師教育優勢學科平臺”建設為契機,建設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中心、教師教育資源中心、免費師范生學科專業能力拓展與創新實驗中心、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訓練和教學技能大賽共享平臺,提升學生核心職業能力;深化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師教育實訓基地;支持一批中小學教育改革示范學校和優質學校建設,促進大學與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基于互聯網的“TE百科”建設工程?;谖鞑坑绕涫俏鞅钡貐^教師資源分散的客觀實際,學校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施“TE百科”建設工程,建設“TE百科”網站,使之成為教師學生自由提供、內容開放、包含人類所有教育知識領域的教師教育百科全書,為基層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網絡知識平臺,實現教師教育資源“滾雪球”式增長。
免費師范生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保障工程。通過現代遠程技術,實現教師對學生點對點、直觀的直接教育教學;適應遠程研究生培養新需求,構成新型的師生網絡學習共同體,落實導師在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責任;變革傳統的研究生課程模式,適應遠程教育的需求;制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遠程教育質量保障條例,規范遠程教育行為,推進免費師范生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管理工作;通過計算機技術,加強動態監測,實施學習過程的監督管理,提高培養效率。
個性化教師培育工程。學校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關注學生不同的特點和個性發展,制定有利于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制度,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創新學生培養的方法,探索本科生、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鼓勵教學風格的創新,改進教育評價方式,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著力“六項舉措”,階段性成果凸顯
確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理念。學校堅持系統培養、注重個性、多渠道并重的培養原則,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信念、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力促學生專業能力的持續、穩步、快速發展;理順教師專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的關系,推動包括學科布局、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在內的結構性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使工作重心轉到內涵發展、提高質量上來;樹立開放多元的育人觀,下放學院(中心)更大的自主權,推進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工作。
創新教師教育培養體制機制。在本科階段,探索了自主選拔、人才培養、學習保障的新機制。在研究生階段,建立了實踐需要導向的專業招生調節機制、多種辦學方式并舉的培養體制、師生合作研究的培養機制、考核與培訓并舉的教師素質提升機制、專業交叉靈活匹配的導師組組建機制、全方位的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機制。在博士研究生階段,探索論文選題改為課題立項制,倡導研究教育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實現學術研究與實踐研究的相融與互通。
學思結合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學校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推進學生報告、導師點評、集體討論等方式,推廣案例教學、實地教學、課堂討論等方法,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走進了大學課堂;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探索出信息時代教學與學習的新方式,逐步實現校內課程資源共享,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留足了空間;進一步完善創新性實驗計劃,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知行統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整合職前、入職、職后教育的功能與資源,構建了一體化服務體系,建立了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訓基地;探索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優化教育實習環節,積極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立了師范大學與中小學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學校又建成了教師教育資源中心,開展遠程教育,持續提供專業咨詢、指導與教育服務。
因材施教培養個性化教師。學校倡導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方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各種形式的創新人才實驗班,鼓勵跨學科利用資源,讓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導師提出最優發展道路的建議,為每一位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開展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改革試點,探索“學分銀行”制度,為學生專業轉換、跳級、轉學提供制度支撐。
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評價制度。學校構建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注重對實習、實踐、能力的考核,淡化課堂考試的作用和分量。學校探索多元化的實踐能力評價體系,對教育實習實行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兼顧、多主體多維度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制定有關實踐過程與相關成果的監控、評測程序與標準,建立學生培養關鍵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倡導采用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開展評價。
來源:陜西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