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老師剛走進校門,值周生一句暖暖的問候已飄然而至;校園里,學生看見老師鞠躬問好的情景隨處可見;看見紙屑,師生會自覺地撿起;空氣里,聽不到一句粗鄙的話語……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加強文明禮儀教育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我校堅持把德育工作與養成教育結合起來,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嘗試著從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作一些思考,努力優化德育工作的環境和氛圍,并形成特色,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為人師表作示范

我國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講過:“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很有影響的,孩子的眼睛是‘錄相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錄下來的信號裝在電子計算機里儲存起來,然后指導他們的行動。”可見,教師的表率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師首先要作好學生的表率,耐心教育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學校要求學生做到的禮儀內容,首先要求教師做到,教師要善待學生。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做到“四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回應,一雙眼睛鼓勵,一顆愛心相待。如在新學年開始,為讓新生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我校開展了“從我做起,讓校園干凈起來”和"文明公約簽字活動",“見到紙屑彎彎腰”,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先做到的。身體力行,也教育和帶動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衛生習慣。

二、禮儀教育從規范升國旗、唱國歌開始

禮儀教育不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堅持把禮儀教育作為德育的有效載體,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為重點,以唱響國歌,遵守規則為突破口,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我校的升旗儀式別具特色:伴著音樂出旗:升旗小組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旋律中步伐一致地走上升旗臺,師生同唱國歌,讓全體師生在國歌聲中,體驗民族自豪感;在國旗下宣誓:全體學生舉起右臂,鄭重宣誓“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并積極開展“爭當國旗小衛士”、“我為國旗添光彩”等系列活動,已成為學生追求的目標,也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國旗下演講和值周講評內容貼近學校和學生生活,也加強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

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從知榮明恥做起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從知榮明恥做起。學校利用廣播、宣傳櫥窗、展板、演講、征文等形式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 “八榮八恥從我做起”活動。“誦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積極誦讀和背誦中陶冶了情操,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定期更換的櫥窗宣傳文章,豐富了孩子們的見聞,讓更多的孩子明白了事理。學校教導處把開展誦讀古詩文活動列入課時計劃,班主任和語文教師積極編寫校本課程和教材。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古詩文的美。同時學習中國古代文人的高尚氣節,例如李白、杜甫、陶淵明、岳飛、文天祥等,對古代杰出人士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人格有了深刻的認識,因而變得更加謙虛、儒雅。實踐證明,在良好的德育環境和氛圍中,德育效果能得到強化,成效顯著。

在開展知榮明恥活動中,只讓學生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不該做是不夠的,加強監管是不可或缺的。學校開展了“遠離網吧”活動,要求少年兒童珍惜父母來之不易的血汗錢,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嚴禁進入非法網吧和游戲廳。學校團委還組織成立了糾察隊,節假日進行突擊檢查,對違反規定的學生進行嚴肅處理,有效防止了這股不良之風的蔓延。

學校開展“知國史,明國情”等活動,在小區開展“雛鷹假日小隊”、“社區文明監督崗活動”,教育學生從小保護環境,熱愛家園,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強調育人功能,從校園文化建設彰顯

養成教育是在潛移默化完成的。學校全面提高校園文化層次,結合德育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強化環境育人功能。

學校堅持校園建設的標準要高一些。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力求提高校園建設的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使校園本身成為一本活教材,讓墻壁說話,讓花草傳情,讓提示伴隨學生,發揮它德育、智育、美育的特殊教育作用,充分體現“學校無小事,處處要育人”的思想。如在教學主樓上懸掛“立志、求實、勤奮、進取”八個醒目大字;在教學樓門廳顯要位置擺放校訓;樓道懸掛校風、教風、學風、懸掛教師書畫作品;校園墻壁配上強身健體的圖案,古今中外名人名句;在教室里張貼《小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班級設兩角(圖書角、衛生角),辦兩報(黑板報、手抄報),設兩臺(評比臺、榮譽臺);在教學樓及校園主道路等地隨時可看到提示標語,校園主道路還設有書畫欄、表彰欄、宣傳欄等,及時反映學校動態。建立文化走廊,創設校園文化精品,努力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用豐富的文化內涵作支撐,讓學生在這種濃濃的文化氛圍中陶冶情操、獲取知識。

五、開展養成教育從創建“綠色校園”體現

我校開展養成教育就是從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開始的。在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中,學校把愛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樹作為學生對生命的審美活動。通過對綠色的珍惜,懂得珍惜生命,保護生命,達到保護自然環境,也達到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

學校劃分責任區,每天組織學生打掃,進行護花護綠、美化、凈化校園,讓他們參與其中。學校制訂了環境衛生和學生個人衛生制度,經常對學校的環境衛生和學生的個人衛生進行檢查、評比,保障學校環境衛生干凈整潔,學生個人衛生良好,衛生不留死角。學校及時對衛生工作好的班級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校政教處注意發揮學生“群體性”特點,為各班培養衛生骨干,設立了“文明監督崗”、“衛生監督員”等,讓他們把發現的問題利用廣播及時反饋給各班,引起老師、同學的重視。開展“見了垃圾彎彎腰”活動,有效地保持了校園的干凈、整潔。由于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的衛生習慣和意識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六、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規范普通話講起

曾幾何時,“開口即講普通話,提筆要寫規范字”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在這項活動中,我校要求每一個學生,從認真寫好每一個漢字、正確讀準字音做起,少寫錯別字,不說方言,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在教師中,由于新調入教師增加,特別是本地人較多,發音不準現象增加。為此,教師們互幫互助,學校也開展經常性的聽課活動,對教職工不正確的發音及時糾正。在校內開展“結對拜師”活動,舉辦普通話朗讀比賽,邀請達到普通話甲等水平的教師以及在學習普通話活動中有明顯進步的教師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學校已把抓好普通話工作納入到教師月考核和學期考核,加強“追蹤考核”。

七、創建無煙環境從勸阻親人戒煙做起

學校從環境建設入手,大力開展“創建綠色無煙學校”活動。在學校大門醒目處懸掛禁煙告示牌。在校園建立宣傳櫥窗,設立健康教育專欄,定期更換,張貼控煙宣傳標語。訂閱衛生報刊,向師生宣傳吸煙的危害性。學校各班利用黑板報、主題班會、手抄報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在學生中普及衛生知識和開展無煙活動的重要意義,懂得少年兒童是被動吸煙的主要人群,提高師生對吸煙危害的認識。

通過禁煙,增強家長自覺遵守禁煙條例的意識和信念,制約了他們的吸煙行為。在平時,發現地上偶有煙頭,大家都會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里,形成了人人愛衛生、講文明的風氣。

道德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靈魂。學會做人要從禮儀教育抓起,要通過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文明習慣,做一個文明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