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日記:一道自主教育的大餐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 陳衛兵
發布時間:2013-03-29 17:59: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的不是園丁式的修剪,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柔性疏導。作為教育者的老師,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應該做的不是顯性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學生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而是應該隱性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用周圍的環境去感染學生。
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太會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更不會主動走進心靈深處進行反思,因而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就會錯失了許多成長和改變的機會。如何讓我們的教育遠離生硬和被動的說教,變成學生喜歡并樂于接受的過程?《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告訴我們:一間普普通通的教室,卻“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教室里,承載著學生們無窮無盡的嬉笑歡樂、憂慮愁傷,時時刻刻有那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在一幕一幕地上映著,記錄著他們每一天的成長軌跡。而這些是否引起了每一個孩子的細心關注呢?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讓孩子記錄班級日記,引導他們觀察、記錄、體驗、反思,是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由于觀察的是“班級”中的人和事,和自己緊密相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不枯燥,有生動充實的內容,能使他們饒有興趣地堅持下去。如果他們能靜下心來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用心去感悟、體驗,就能達到教育的真境界——自主教育。
首先,班級日記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養成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和體驗的好習慣。
試想,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會發生多少生動有趣的事情!如果學生們不留心,這些五彩繽紛的生活,很快就會像日歷一樣迅速翻過去并被遺忘。因此,讓他們記班級日記,就會提醒、引導他們要隨時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去發現其中的獨特之處,選取一些記錄下來。在我班上,我要求學生,一開始從簡單地記一兩句話入手,隨著年級的升高和記錄經驗的豐富,逐步引導學生關注事情的細節,能用一段話到幾段話將一件事寫清楚,并能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對人對事的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在觀察班級發生的人和事中學到了觀察的方法,并在記錄和反思中提高了對生活的理解和鑒別能力。
其次,班級日記能讓品德教育化被動為主動。
當學生每天都在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對這些人和事作出自我評價,并在不斷地肯定和否定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審美觀、價值觀等。這些,都不是教師通過說教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來自于自身內心的體驗、感悟,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教育,因而是堅實的、有力量的。當然,學生在最初記班級日記時并不會走向內心深處進行反思、評價,教師要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引領學生逐漸學會走向自己的內心,從身邊的事情中獲得體驗體驗和感受,從而學會自我教育。在對自己的反思和評價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我,不斷完善著自己。
再次,班級日記讓學生學會了理解與溝通。
班級日記記錄好以后,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真誠點評,學生理解了與人相處的真諦,學會了理解和寬容。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但是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態度,使得每個學生在班級日記記錄中都有自己一份獨特的感受。當晨會課或班會課上,每一個學生當眾宣讀自己的班級日記或相互交換閱讀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和別人不一樣,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原來會有那么多的優點或缺點,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這種坦誠友好的交流中,很多誤解和矛盾就會在相互一笑中化解了,并在別人的表揚和批評聲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各種認識和觀念。
最后,班級日記對學生的心理疾病起著預防作用。
現代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縱容、父母嬌慣成為常態。很多孩子從小沒有學會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孩子脆弱的心靈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往往會發生一些心理問題。班級生活中,一部分孩子的身上暴露出了自私、自我中心、沒有社會責任感、缺少擔當等壞毛病。讓孩子在班級記錄班級日記,就是讓他們觀察他人,體會別人的心理,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俗話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記班級日記貴在堅持,記一天班級日記容易,難的是長期堅持記錄下去。在記錄班級日記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信心,鍛煉了毅力,磨礪了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