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公共英語選修課的設置問題分析
作者: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梁 玲 楊 穎 張云云
發布時間:2013-03-11 11:06:29
[摘 要]公共英語選修課如何合理設置是各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思想為指導,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建設英語選修課程群,從教學大綱、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優化,進而實現英語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高職英語 選修課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校本科研課題(課題編號Y1106)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職院校為社會各界培養了許多應用型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高職院校在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上一直比較欠缺。近年來,各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英語課程大都是一成不變的公共英語必修課,學生們過分關注AB級證書的取得,致使公共英語的教學仍然只能停留在應試教育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往往只是會讀不會寫,能聽不能說的“啞巴”英語,且知識面偏窄;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英語綜合能力也普遍感到不滿意。
高職公共英語選修課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如下狀況:課程設置沒有充分體現個性化;起點較低的學生沒有得到照顧,也沒有給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發展空間;片面追求統一而忽視個性化和實用性的結合,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一狀況嚴重制約了高職英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從各個高職院校的英語選修課開展的嘗試和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出如下問題:一是選修課的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沒有形成科學實際的教學大綱,也沒有設置預期的教學效果,基本屬于走到哪算哪的自然狀態,導致選修課成為必修課的復習課或補習課,或是大學本科層次的選修課;未能把握好英語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本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選修課的功能;有些選修課流于形式,教學模式陳舊、授課內容單調,教學效果欠佳;二是教師開設選修課的隨意性太強,由于師資力量或教學資源有限,有些選修課的開設缺乏充分調研和系統論證,大都由教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定,隨意開課,脫離了實際情況,從而導致了英語選修課的教學質量不容樂觀;三是學生在自由選擇選修課時,盲目性過大,缺乏教師的建議和指導,在一定程度使學生的個人發展及人才市場的需求脫離;四是對英語選修課的認識不足且管理松散。許多學生和老師對選修課不夠重視,學生為掙學分,老師為掙課時。選修課甚至面臨學生“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尷尬。
高職公共英語選修課的解決思路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開設一系列的英文選修課, 例如英文經典作品選讀, 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 中級口譯,網上時文選讀, 影視賞析等。作為高職公共英語的后續課程, 這些選修課都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增強了學生的人文修養, 促進了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特別是英文電影賞析在各個院校都比較受歡迎,以其獨特的娛樂效果和藝術魅力為這門課程贏得了大量的選修學生,并在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和進一步促進英語語言技能的提高上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職學生本身進入學校時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僅僅目前的分級教學遠遠不夠,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也已經從單純的通過考試轉向拓展知識面, 促進專業發展, 提高文化修養等多元化的需求轉變, 因而在必修課學習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同時, 我們還需整合公共英語課程模式, 從課程設置, 課程安排著手開展一系列的基礎選修課以促進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活動, 從而滿足學生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需求, 既有利于起點低的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提高, 又能給基礎較好的學生更多學習空間,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主動思維, 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種新的英語課程結構主要突出課程類型的多樣性, 而多樣性的課程類型的有機結合也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同時也順應了學生身心發展, 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公共英語結合英語選修課的模式既促進英語教學水平整體性提高, 也能突出教學的層次性。
對高職公共英語選修課設置的幾點建議
1.從實際出發,避免盲目復制本科院校的模式
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對于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課程設置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參考并借鑒本科院校開設公共英語選修課的經驗,但絕不能因為是選修課就直接盲目復制。毋庸置疑,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上英語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且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加強,不同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和英語學習動機差異較大,對英語學習信心不足;多數學生仍然以通過AB級作為主要的英語學習目標。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選修課應該是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好地學好必修課,解決基礎語言知識問題,如英語語法、單詞記憶、基礎閱讀等;給基礎較好的同學提供更高的語言學習平臺,拓展知識面,提高人文修養,如實踐翻譯、實用寫作、語言與文化等。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英語選修課無論從學時、教材還是教學要求和目標方面都和本科院校是一樣的, 這種盲目復制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求差別。因此,對于需求多樣但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并且英語學習動機差別很大的高職學生,我們要落實因材施教,培養應用型人才,就需要多樣的選修課作為補充來彌補這之間的巨大鴻溝,直接復制本科院校的英語選修課的開設模式只能使它成為脫離實際的無根之木。
因此,公共英語選修課的開設要通過研究當前各個高職院校英語必修課的教學實情和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師資力量、課程目標、教學條件以及社會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在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摸索和制訂出一套適和各校學情和教情的、科學的、規范的、合理而實用的英語選修課體系,使高職學生能夠走出吃大鍋飯的困境,按需學習,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個性化、多元化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培養其良好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及交際能力。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及愛好,設計開設門類多樣、豐富多彩,具有實踐性的英語選修課,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2.建設高職英語選修課程群
課程群建設適用于同一受教育對象且內容具有一定相關性和重復性的課程群體的建設,是一組課程的整體建設,它不強調單門課程的系統性而是立足于課程群體的系統性建設。[1] 課程群建設是以某門課程建設為依托, 繼而整合相關課程、 優化資源配置,重組課程結構,使基礎教育和專業相結合。
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各異、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各校大多都是無法避免的, 英語學習需求總體上也具有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呈分散態勢分布。這就要求我們選修課程設置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本位的原則,以建設課程群的方式,考慮層次化和多元化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英語學習的不同需求,層次化是通過開設適合不同語言水平和能力的選修課程體現,針對水平不同的學生提供級別不同的選修課,比如既有基礎語法課,也有較高層次翻譯理論課,保證各層次的學生都有課可選。多樣化則是通過開設一些不同類型的課程體系,包含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等應用提高課程,在使學生獲得一些語言應用技能、學以致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拓寬文化視野,增加人文知識,激發英語學習興趣。我們將其大致歸為四類:(1)語言知識群,如:語音、語法、詞匯等;(2)語言技能群,包括英語視聽說、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英漢互譯、英美報刊選讀、英語演講與辯論等;(3)語言應用群: 科技英語、商務英語、實用英語寫作、科技英語、寫作與翻譯、職場英語、旅游英語、法律英語、文秘英語等;(4)語言文化群: 英美文學欣賞、西方社會與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影視欣賞、中國文化等。
把選修課作為整個課程群進行建設,有助于系統地規劃高職英語教學的補充和后續部分, 從而有效地補充和完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通過不斷擴充每個選修課程群的規模,增加選修課程的數量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來滿足個體需求,豐富選修課程的內容,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3.優化教學模式與課程管理
選修課課程群的建設有助于高職院校英語課程內容的整體優化組合,確保高職英語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銜接順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選修課程群中各門課程的開設時間基本上遵循語言知識群→語言技能群→語言應用→語言文化群的順序,首先通過提高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構建基本語言框架,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通過開設提高型課程使其具備一定語言知識基礎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需求選擇, 然后開設應用型課程,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以及未來崗位需求選擇,最后開設語言文化型課程,拓展學生知識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以提高人文素質。
針對不同的課程群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課程群中需制訂新的、可操作的教學大綱和實施方案,教學大綱不應只是本章節內容的堆砌, 而是課程群中各門課程具體教學的指導性文件; 不僅是教師教學的大綱,應該還是學生自學的指導綱要。此外,選修課的教材選取要有針對性。由于各個學校選修課程的開設沒有固定課程,也沒有現成的課本, 有的采用教師自編講義,有的由教師自選教材,甚至還有的是以講座的形式,既沒有教材也沒有講義,所以選修課不像必修課那樣有統一的教材可以使用,無論使用現成教材,還是自主編寫全新主題的教材,都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進行刪減使用,并且有必要建設配套的教學輔助材料,這樣既有利于課程的有效展開,又有利于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科研水平和綜合能力。
4.應用科學的評估考核方式
考試對學習行為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檢查作用,不僅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獲得的知識,而且可以推動學生的學習向最佳方向發展, 同時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 通過對考試結果的分析,能夠找出教學過程中的疏漏,從而促進教學工作的改善。不同的選修課應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著重考核學生對語言技能的掌握、語言應用的能力。以語言知識考試+英語技能情景實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橫向考核,同時還可采用形成性+終結性考試的方式進行縱向評定,如閉卷、 開卷、口試、讀書報告、小論文等各種方式或幾種方式相結合。終結性評估( summative assessment)可以評價和測量學生學業成績,檢查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對未來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反撥作用;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 )可以提供動態、全面、準確的信息來描述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力發展和成績進步等方面的情況。[2]合理科學的考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促進教學工作。
高職院校要開設好英語選修課,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師資力量、課程意義、學校的教學條件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在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制訂出一套適合學校實情的、科學的、規范的、實用而有趣的英語選修課體系,實現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張青妹,徐玲.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64-66).
[2]劉秀梅.構建大學英語選修課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