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理工科高校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制度分析
作者: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陜西西安 李 妮
發布時間:2013-01-22 19:01:06
[摘 要]文章運用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對我國理工科大學的文科發展進行了分析。理工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應實行強制性制度變遷,以“交叉、滲透、延伸、發展”為指導思想,依托以自身特色走一條與綜合性大學文科發展不同的道路。
[關鍵詞]理工科大 人文社會科學發展 制度變遷
引 言
當代科學的發展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我們稱之為“大知識體系”,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完成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是當今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是高等大學改革的方向。同時,人文與科學的融合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只重科學會導致理工科中教育的技術化和功利主義加劇,致使人的發展片面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滑坡。因此理工科大學應追求的目標正是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加強理工科大學文科的發展,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加強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對于人文教育體系的建立、促進文理相互滲透, 使其向“大學科”發展,提高理工科大學綜合實力有著重要意義。
理工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現狀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創新,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制度更新,它是用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而取代了舊制度。在制度變遷中會出現“路徑依賴”現象。路徑依賴是指一旦一種制度形成,就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發揮作用影響未來制度的選擇,就像一種特定的“路徑”,制度變遷必須沿著這種路徑發展,過去的制度決定了現在的制度。因此,諾思認為,制度的演化有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兩種不同的結局,制度變遷呈現出從均衡狀態—不均衡狀態—均衡狀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
理工科大學有自己的強化理工學科發展的組織系統,理工科大學以理工“起家”,重點在理工是學校的“主攻手”和重點對象,人力、物力、財力各個方面的投入較大。當然發展理工學科和發展人文社會學科相比,能取得明顯的收益,這樣逐步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形成了以理工學科為主的制度。在長期的運行中形成了管理制度事實上的“理工科化”。由于其人文社會學科基礎薄弱,理工科大學在發展人文社會學科中資源有限,無從著手。這樣又導致其回到發展處于優勢的理工學科的老路上。路徑依賴使得在發展人文社會學科時理工科大學處于制度發展的不均衡狀態即低效的循環閉鎖狀態。
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的新生長點
理工科大學的文科要走具有理工科大學特色的發展之路。理工科大學可以將人文社會科學滲透到其特定的領域,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理工類大學的特色結合,深入到各個理工領域,形成交叉滲透的結合點,用新的視角研究滲透領域,此時則會找到創新點,體現了核心的研究勢必涉及多學科的交叉的思想。
1.尋找新的生長點和支撐點,以“新”求強
和綜合性大學文科學科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相比,理工科大學的文科發展要有新思路。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實行“人無我有,人弱我強”的發展思想,要獨辟蹊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自成體系,形成特有的研究特色。
2.尋找與理工的結合點,以“特”制勝
理工科大學的文科要充分利用理工背景的優勢,尋找與理工的結合點,開創特有的研究特色,以“特”制勝。
第一,借助理工科的研究力量, 在研究方法和組織形式上形成綜合性研究特色。一方面, 文科可以開展自然科學基金領域內和軟科學課題的有關研究。另一方面, 文科要與理工科的研究力量聯合,增強競爭力。第二, 理工科大學的工科與企業及社會各界有著形式多樣的科技合作,文科要主動融入其中,圍繞企業的發展,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做好策劃和參謀。
理工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制度創新
制度變遷演進過程主要有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類型。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現行制度安排的變革。強制性制度變遷現行制度安排的變革由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現,具有強制性。
要使理工科大學發展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必須要進行強制性制度變遷,使其退出閉鎖狀態。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必須通過組織干預等外力作用,才能實現制度創新,路徑替代。
1.管理理念創新
理工科大學在辦學理念上,摒棄學科建設中的理工科“帝國主義”傾向,要樹立人文社會學科是學校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要在學校各項發展事業的規劃中納入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使人文社會學科與理工學科平等發展。同時制訂相應的戰略和管理制度,發展戰略應當“揚長避短、擇優扶強”、“文理交叉、突出特色”。
2.組織管理制度創新
要實現理工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特色發展,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制度。第一要建立學校級的文科管理機構,從學校整個發展的戰略性地位來考慮文科的發展;第二,要建立相應的文科職能部門,使得文科的組織和管理常規化;第三,要建立文科科研成果評價指標體系,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的規范化管理;第四要建立相應的文科建設管理制度;第五,要加大文科建設經費的投入。
通過制度的創新,可以提高理工科教師的人文素養,促進理工科與文科教師的交流,建立理工人文交融的平臺,促進專業教育中的人性教育,促使教師在文理結合中迸發新的思想,在專業教學科研中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
參考文獻:
[1]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張為清.理工科大學要構建人文大學理念[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4(3).
[3]吳寧萍.關于加強理工科大學文科科研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1(12).
[4]李文清.論人文社會科學在理工科院校的發展[J].江蘇大學學報,2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