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日語慣用句例解手冊(人體詞匯專輯)》當中收集的大約1400多個用例,結合《現代漢語慣用句規范詞典》中的解釋從意思上對中日身體詞匯慣用句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從影響中日身體詞匯慣用句的文化根源作了進一步剖析。最后,對這一對比研究結果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身體詞匯 慣用句 中日對比 文化差異

在日語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有關身體詞匯的慣用句。正如《日語慣用句例解手冊(人體詞匯專輯)》中所述,有關身體詞匯的慣用句大約有1400余個,占到日語慣用句的三分之一左右。①日本人對身體部位的理解是決定身體詞匯慣用句意思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日本著名學者宮地裕先生曾這樣指出:“人類都擁有同樣的身體,但是各個身體部位的名稱會因為他們對社會、文化、思想以及事物的理解不同而存在差異。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對于一種語言當中的身體詞匯,在其他語言當中幾乎找不到和它完全匹配的詞匯。”②例如,日語中的“胸”翻譯成漢語,就有三種不同的意思,分別是“心臟”、“胃”和“肺”。

對于我們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要想正確使用這些詞匯還是比較困難的。而且,通過一些先行研究我們也能知道,身體詞匯雖然在日語慣用句中被大量使用,但在漢語慣用句中出現的數量卻很少。因此,我們有必要來探究一下中日身體詞匯的慣用句中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共性與特性。

文章中,筆者通過分析《日語慣用句例解手冊(人體詞匯專輯)》當中收集的大約1400多個用例,將其中有關身體詞匯的慣用句結合《現代漢語慣用句規范詞典》中的解釋從意思上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從文化方面對其異同進行了內部剖析。最后,對如何將對比分析的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如何提高教學效果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考察。

慣用句及身體詞匯慣用句的定義

根據《日本文法大辭典》,慣用句是“由兩個以上的單詞和詞組組合而成的表示固定意思的詞語”。身體詞匯的慣用句是“包括身體各個部位名稱的慣用句,換言之,由身體詞匯和其他詞匯共同組合而成的表示某個固定意思的詞語”。

根據《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慣用句是“口語中一種相沿習用的定型短語。語義多為比喻義或引申義”。身體詞匯的慣用句是“有關人或動物組織整體的詞匯的慣用句”。

對比分析

1.中日兩國詞語意思幾乎相同

在這一類中可以進一步分為相同詞語表示相同意思以及不同詞語表示相同意思這兩種情況。

A.相同詞語表示相同意思

口が軽い 嘴巴輕 例:口の軽い人だから、秘密にしておきたいことは話さない方がいいですよ/他是一個嘴巴輕的人,想要保密的事情,你還是不要對他講得好。

目には目を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例:敵に対しては、「目には目を」で行く/對于敵人要以眼還眼。

B.日語的固有表達形式,中日兩國詞語意思幾乎相同

手を焼く束手無策,干瞪眼 例:あの子には親も手を焼いている/父母對于那個孩子也難以照管,束手無策。

耳が遠い 耳朵背 例:おじいさんも近頃耳が遠くなった/爺爺近來耳朵背了。

以上A、B兩種情況反映了中日兩國同屬于東方文化這一性質,同時還反映出包括兩國語言文化在內的文化交流歷史久遠。

2.中日兩國詞語在意思上存在差異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過,由于日本和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交流歷史,彼此相互影響,因此在兩國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但是,因為兩國間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語言構造以及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有關身體詞匯的慣用句的表達方式也就自然存在著許多差異。

A.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差異

足を洗う 洗手不干,改邪歸正。例:やくざの足を洗い、正業につく/改邪歸正,不做流氓,從事正業。

尻に火がつく 火燒眉毛。例:締め切り期日まであと三日、いよいよ尻に火がついた∕離截止日期還有三天,眼看就要火燒眉毛了。

由于日本和中國的社會背景、自然環境以及文化內涵存在差異,因此有關身體詞匯的慣用句也就自然不同。例如,表示“改掉以前的壞習慣,重新開始新生活”,日語中慣用句“足を洗う”來表達,而漢語卻用“洗手不干”來表達,表示洗手從此戒掉以前不好的習慣。換言之,中國人十分重視“手”這個身體部位。例如,我們把小偷叫做“三只手”、“手長”,把那些不再從事偷竊行為的人就比喻為“洗手不干、金盆洗手”。因此,在漢語中,我們一般不說“洗腳”,而說“洗手”。我們認為,日語和漢語表達中存在的差異都是因為日本人和中國人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但正是由于這樣一些差異,才使得彼此相互難以理解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慣用句。

B.對事物分析的角度不同所引起的差異

眉を動かさない 吃虎膽,臉不改色。例:危機に面して、眉一つ動かさなかった/面臨危機,毫不畏懼。

身を砕く 絞腦汁,竭盡全力。 例:その時は身を砕いて働いていた/那時拼命地工作。

日語側重于對事物實際狀態的描寫,而漢語側重于對事物樣子以及動作的描寫。也就是說,日語著眼于事物實際的細微的樣子,而漢語著眼于事物整體的全面的樣子。

內部文化原因

1.善于吸收外來文化

一位日本學者曾經說道:“日本人對于外國的文化,并不視為異端,不抱抵觸情緒和偏見,坦率承認它的優越性,竭力引進和移植。”這句話概況得十分準確。因為日本地處島國,經常會遇到臺風、地震的侵襲,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日本要創造自己的文明是有一定困難的,這就迫使日本人要向國外學習,要汲取外來優秀的文化成果并為己用。在這種文化特征的影響下,中日兩國身體詞匯慣用句在意思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處。

2.外界環境和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是太平洋上一個呈弧狀分布的群島國家。東臨太平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同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北面與庫頁島、西伯利亞隔海相望。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屬于海洋文化,日本人形象思維的對象多多少少都與海洋生物有關,這一點也體現在其身體詞匯慣用句當中。與此相對,中國漢民族主要以農牧業為主,飼養的大多是雞鴨牛羊等大陸生物,因此體現在語言中的也都是這一類詞匯。

3.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中國人推崇“仁”字,主張“萬事孝為先”,要孝順長輩、樂于助人;日本人推崇“禮”字,十分注重禮貌,語言當中講究使用敬語,但又有些膚淺缺少人情味。日本人講究“集團意識”,注重集體主義歸屬感;而中國人更喜歡“打前鋒”。由此可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會表現出極為不同的文化內涵,而不同的文化內涵則會進一步影響語言的具體表現形式。

有的放矢,重于教學實踐

最后,筆者想就對比結果如何應用于教學實踐這一問題作以簡單探討。首先,日中兩國文化交流中存在的相同點對于教學實踐有著積極意義。換言之,中國學習者通過漢語對日語的正面影響,能夠正確習得日語身體詞匯的慣用句的形式和意思。其次,由于日中兩國語言在本質上存在差異,身體詞匯的慣用句的表達形式中存在差異也是無可厚非的。因此,由于這種差異使得漢語對日語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中國學習者很難把握日語的身體詞匯的慣用句,容易出錯。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

1.在教授學生慣用句的現代意思的同時,對其最原始的意思也要進行說明。例如,“腹をかかえる(て笑う)”(捧腹大笑)這個慣用句,因為以前大笑時多抱著肚子,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司馬季主捧腹大笑”,因此,從那以后僅用“捧腹”就能形容“大笑”這個意思了。在日語當中常用“抱腹”(腹を抱える)中的“抱”字。而在中國仍舊沿用以前的“捧”字。如果這樣向學生進行解釋說明的話,“捧腹大笑”在日語當中以“腹を抱える”這樣一種表現形式出現也就很好記憶了。

2.要在引入文化因素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理解慣用句。例如“手前味噌”(老王賣瓜自賣自夸)這個慣用句,日本人用這個慣用句在諷刺別人自大的同時,也經常用“手前味噌ですが”這樣一種表達形式來表現自己的謙遜。與此相對,中國人在用到“老王賣瓜自賣自夸”這個慣用句的時候,多指別人的行為過于自大,而一般不將它用于形容自己的行為。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人喜歡自我批評,自我檢討,而中國人喜歡自吹自擂。③總而言之,如果學習者能夠掌握語言中潛在的最為本質的文化因素,那么對于語言本身的學習也就易如反掌了。

慣用句來源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它不是理性的、抽象的東西,而是一種與人們感覺密切相關的表達形式。因此,僅僅是了解它的意思還并不能達到自由、熟練的運用程度。今后,筆者將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出發,進一步對慣用句的學習方法進行深層次的討論。

注 釋:

①王宏,日語慣用句例解手冊(人體詞匯慣用句專輯)[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

②宮地裕,慣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明治書院,1982,26:17.

③邱永漢.中國人と日本人.

參考文獻:

[1]王宏.日語慣用句例解手冊(人體詞匯慣用句專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

[2]連清.日語成語慣用句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