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菊與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經典名著,被譽為外國人筆下的日本論名著之一。[1]書中所提出的關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對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這部著作中,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義理與人情”,提出了它屬于日本獨特的道德義務范疇。文章也借《菊與刀》進一步解讀日本人的“義理與人情”,以期加強我們與日本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對調節人際關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菊與刀》 日本人 “義理” “人情”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2012年研究生專項科研項目,編號:12YKZ031。

引 言

“義理”和“人情”是規制日本社會人際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兩大要素,經常作為兩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概念在起作用,日本人生活在“義理”與“人情”之間左右為難而苦惱。因此,要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深入探討日本人的價值體系,就必須理解“人情”和“義理”的深刻內涵。人類學家發現世界文化中一切的獨特的道德義務范疇中,“義理”是最奇特的一個, 是日本所特有的。 “義理”和“忠”、“孝”不同,它既不是源自中國的儒教和東方的佛教,它專屬于日本獨特的道德義務范疇。[2]在日本,不存在像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基督教思想體系中的“愛”那樣完全人格的綜合道德,日本人的道德體系是由恩和報恩義務組合而成的。如不了解它,就無法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

義理與人情

日語中有“義理”和“人情”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叫“義理人情”?!傲x理人情”是日本人的傳統思維觀念,這種形成于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在眾多日本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一直繼承至今,已成為日本人忠于職守、勤奮獻身和維系日本現代社會人際關系的兩大要素。

(一)義理的概念

“義理”一詞本身來源于中國文化,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將講求經義、探求明理的學問?!抖Y記·禮器》:“義理,禮之交也。”漢時指經義名理?!稘h書·劉歆傳》:“及歆治《左傳》……由是章句義理被焉。”宋后稱講求儒家經義、講究其道理的學問為“義理之學”。[3]這也是中國“義理”的最初之義,然而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后,作為日本的道德義務中的一個特殊范疇,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變化,也被賦予了新意,成為日本社會中獨特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一般來說,“義理”用漢語來說,可以用“情義”、 “情面” “情分” 、“正義”、 “情理” 、“禮節”來表示。而在日本“義理”一詞多用于體面、臉面、情誼,還用于不是血親由某種關系聯為血親的場合。另外,關于“義理”一詞的含義,『広辭苑』的解釋為“事物的正確道理,體面、面子等。[4]通常是指儒家學說中所提倡的為人處事應該遵循的道理。”即就是“義理”是維系“主徒關系”、“父母與孩子關系”、“夫婦關系”、“弟兄關系”及“朋友關系”等人際關系中最重要、最受重視的一種行為規范。這一概念重點強調、“寧可犧牲個人,也要保全他人的幸福,當對方陷入困境時,應該不顧個人得失,鼎力相助的”精神。需要強調的是,理解這一概念的關鍵在于“非本義的,不是個人心甘情愿的”這一點。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義理”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社會的義理”, 即向人報恩的義務, 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①法律上的近親關系所產生的道德義務; ②作為一種社會習俗理應遵循的準則; ③施于他人的善意的道德行為; ④履行約定的責任和義務。另一種為“對名譽的義理”,是指使自己的名字或名聲不受玷污的義務。[5]

(二)人情的概念

與“義理”相對,“人情”主要指“父母和孩子”、“戀人”、“朋友”、“熟人”等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友情、同情、憐憫等情感,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人情。“義理”的精神實質是“知恩圖報”,其中包括對他人所施善意行為的回報和對所供職公司的回報?!叭饲椤钡木駥嵸|是表達親情,是對他人的情感的自然表露。把個人的立場、意志、感情稱為“人情”。它是和“義理”既相對立又聯系的東西。據此產生了道德,并使道德漸次發生變化。因此可以認為“義理”作為與“人情”相對的概念發揮著作用?!傲x理”含有公的意味,而人情則具有私的意味。

(三)義理與人情的關系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受“人情”和“義理”的影響。[6]所謂“人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人情?!傲x理”就是這個人不是自己家里的人,也不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但是跟這個人交往,令人有一種跟自己人及家人交往的一種感覺,于是這種感情就被稱之為“義理”。 義理本義是表示“人應該履行的正確的道理”的道義, 其目的是維持社會生活的安定, 因此并不會與人情對立。但是,由于封建制的強化而逐漸被形式化,變成一種固定的理念,逐漸加入了非人性化的要素,成為壓制人情的強大力量,義理人情也因此成為了日本文化中一對重要的倫理道德觀念。江戶時代的名將重盛有句名言: “忠孝不可兩全?!比藗兺ǔ=忉屨f這是“義理”與“人情”的對立和沖突。本尼迪克特也主張義理與人情完全脫離、且相互對立。而源了圓考察分析了日本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各種“義理”、“人情”事例, 指出“義理”與“人情”不是一組單純的對立概念, 它們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 又有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一面。[7]日本人在社會生活中常講“因人情面子左右為難”強調的是兩者的對立與互相交錯; 而在評價某人“很懂義理人情”時, 又是把兩者作為一個結合體來進行考慮?!傲x理人情”是主宰日本人“表”“里”兩個世界的相關規則, 兩個看似矛盾的規則水乳交融地滲透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顯得尤為重要。

義理和人情形成的歷史背景及表現形式

日本人的“義理人情”這種思想觀念,主要是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最早萌發于17世紀,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江戶時代。當時“義理人情”的社會表現具體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法律上的近親關系所產生的道德義務。②作為一種社會習俗理應遵循的準則。③施于他人的善意的道德行為。④履行約定的責任和義務。隨著日本戰后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人對“義理人情”又賦予了新的含義,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F代日本人普遍認為,“義理人情”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必須遵守的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在家族、親戚、朋友、同事、上下級、親戚、鄰里的交往中,日本人嚴格信守“義理人情”。

關于義理人情的幾種觀點

(一)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日本人的義理人情

日本人的自我構造之一就是,日本人對自己所屬的集團的目標活動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深的親和感,始終把自己作為一名集團成員,加深集團成員之間的心理關系及心理連帶感,于是就形成了日本獨有的“義理人情”這種心理關系。[8]一般認為, “義理”與“人情”是對立的矛盾關系,為了“人情”必須犧牲 “義理”。但是,實際上,“義理”和“人情”并不是一組單純絕對對立的概念,二者是相互交錯在一起,同時主宰著日本人“表”與“里”兩個世界。

(二)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日本人的義理人情

“義理”與“人情”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嬌寵”意識。[6]心理學的觀點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理解日本人的“義理”與“人情” 。其一就是“人情”這個詞和“嬌寵”有密切的關系。日本人認為強調“人情”就是強調“嬌寵”,是對“嬌寵”感受性的鼓勵。其二就是“義理”與“人情”不僅僅是一個對立的概念,兩者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人情”不僅僅指人類之間的“感情”,我們常聽日本人說“外國人不懂人情”、“外國人也有人情”之類的話。)強調“義理”就是褒獎由“嬌寵”結成的人際關系。如果將“嬌寵”換成一個依存性較弱的較抽象的詞匯,可以說人情歡迎依存性,義理卻受到依存關系的束縛。因此,把日本社會看作是一個以“義理人情”為主流道德觀念的,充斥“嬌寵”的世界恐怕也不是言過其實。

義理人情在日本社會的實現

通常認為義理和人情是相互對立的一對概念,然而在日本社會,人們認為與“人情”相比更應注重“義理”。在封建時期的日本,在戰爭中,必須為他的養父而戰,即使令其殺死生父也在所不辭,或者為了報答對君主的義理,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這些都是重視義理的典型。在現代日本社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注意“不能違背義理”因為要是不懂得“義理”就會遭到非議,讓人覺得名譽受損。重視社會交往的人會被認為是“重義理的人”,“中元”“歲暮”等的贈答習慣是貫穿于日本社會普通人生活中的國民性行為,但它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在收到禮物的同時也具有了還禮的義務,這正是“義理”成為社會規范一種很好的證明。

結束語

毋庸贅言,建立在近代契約精神基礎上的商業社會,已經不再需要封建社會那種“義理”與“人情”了。但是,現代日本社會日常生活中追求“不欠缺義理”的心理依然很常見。日本人重視社會交際就是一種很好的證明。直到現在“義理人情”這種復合體,仍然是規范日本人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減輕日本人的自我不確定感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本文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情義理人”這種傳統觀念,加深對日本人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中借鑒有益的成分,對我們來說就有很大的實用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210.

[2]本尼迪克特[美]著.譚杉杉等譯. 菊花與刀[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102.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4]新村出等.広辭苑―(第五版).巖波書店,1998.

[5]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72.

[6]土居健郎[日].甘えの構造[M].弘文堂,1973:30.

[7]源了圓[日].義理と人情ー日本人の心情の考察[M]. 中央公論社,1969:60.

[8]南博日本の自我[M].巖波書店,19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