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對檔案文獻的貢獻
作者: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張騫文 長安大學檔案館 黎新軍
發布時間:2013-01-17 17:35:17
[摘 要]傅增湘畢生保存與闡揚古籍文獻致力尤勤,在他鑒藏、??焙蛡鞑サ臍v史文獻中,檔案文獻頗為豐富。本文從???、傳播、輯錄、編纂四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傅增湘對檔案文獻的貢獻。
[關鍵詞]傅增湘 檔案文獻 校勘 傳播
古代檔案,極易散佚,無傳者十之八九。檔案的傳存,文獻家裒集之功尤不可沒,如先秦之孔子,漢之司馬遷、班固,宋之宋敏求、趙汝愚,元之馬端臨,明之楊士奇,民國之羅振玉、傅增湘,均矢志于檔案文獻的收集與編纂,嘉惠后學甚殷。藏書家、校勘家傅增湘,始之于鑒藏,繼之于校勘,終之于傳布,畢生保存與闡揚古籍文獻致力尤勤、貢獻甚巨。在傅增湘鑒藏和??钡臍v史文獻中,檔案文獻頗為豐富。而珍貴的歷史檔案藉傅增湘之手而化身千百,流播無窮,其繼絕存亡之舉,更贏得后人的欽仰。
以鄭還鄭,以孔還孔——??睓n案文獻的貢獻
??睂τ诒4鎮鞑ノ墨I至為重要。古代文獻,“古來皆恃寫錄以延其緒,至宋代刻梓盛行,易寫卷為雕板,中更變革,同異遂生,文字之差訛,卷恢之增減,遂為書林一大關鍵?!盵1]古籍校勘,目的在于存真復原,還文獻以本來面目。傅增湘對于文獻??保吧钍群V好,似挾有生以俱來,如寒之索衣,饑之思食,無一日之可離?!盵2]他校書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于舊本不輕改,亦不曲徇,務求得古人之真面目,如段若膺所謂‘以鄭還鄭,以孔還孔’?!盵3]傅忠謨《藏園校書錄》據實存校本統計,傅增湘凡校書797種、16301卷,撰寫題跋500余篇,校記數十種。傅增湘所校之書,既有收羅案牘公文繁富的類書、征引原始檔案廣博的政書,也有匯錄奏議公牘頗豐的臣僚別集。茲舉其犖犖大者,略述如下:
1.史部政書類
(1)《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
該書多采自詔誥奏疏、賬冊、實錄、時政記、大事記、法規政令和檔案具體統計數字。1920年夏,傅增湘得南宋紹興刻本《通典》一百七十三卷,取明嘉靖無刊記刻本逐字對校,多則數千字,少則百余字,恢復了宋本的本來面貌,并撰有《通典??庇洝?。《校宋本通典跋》載:“今夏猝遘凌夫人之戚,意緒摧傷,無以遣日,乃銳志復理丹鉛。起自六月之杪,訖于冬月之初,于是全書一百七十五卷乃得竣功。溯庚申迄于茲,時閱九念?!盵4]
(2)《西漢會要》七十卷,《東漢會要》四十卷,宋徐天麟撰
所謂會要,即“將當代國史記載和政府檔案分類加以編集”。[5]傅增湘以聚珍本《西漢會要》對勘宋刊本,“凡增刪改正之處,……別錄校記以存之。”[6]又以蘇州書局本《東漢會要》校宋寶慶二年建寧郡刊本,“其拾遺補缺,多不可勝計?!盵7]
(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宋李心傳撰
雖冠以“雜記”,但體例與“會要”體相同。舉凡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禮樂刑政之條目,典章制度之沿革,兵戎食貨之源流,莫不咸在。”[8]傅增湘取聚珍本校明寫本,“其中奪文至數十字者頗多。卷中兵馬、邊防夾注詳略頗為違異,而人名地名由譯文追改不同者更無論矣。”[9]
2.史部編年類
(1)《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宋金檔案文獻匯編?!胺苍浑贰⒃恢啤⒄a、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志,登載靡遺?!盵10]所引皆為正史所不及載,且照錄原文,無所去取,亦不作論斷?!缎1救泵藭幇稀吩唬骸八沃列?、靖康以后,史籍散亡,幸夢莘此書紀載特祥,故事跡所存特為重要。”此書宋版久亡,惟恃寫本流傳至今,傅增湘所見寫本十余許,“皆得假觀略校,頗有勝異?!盵11]
(2)《靖康要錄》十六卷,宋汪藻撰
按日記載北宋元符三年至靖康二年五月一日欽宗史實,舉凡詔誥奏議、政事制度等檔案文獻,均薈萃于茲?!缎>缚狄洶稀吩疲骸按藭d當時章奏特為賅備,文字多有他書所不見者。即以蜀人章疏論之,如馮澥《采工論榜朝堂》、《論王安石學術》兩疏,為《宋史》及《北盟會編》所未載?!盵12]
3.史部詔令奏議類
(1)《陸宣公奏議》十五卷及《制誥》十卷,唐陸贄撰
傅增湘取宋蜀刻本與光緒十二年淮南書局翻刻郎注《陸宣公奏議》相比勘,發現兩種版本“分卷即不同,次第亦略有異,”文字“尤多違異”,“設非親見宋刊,又安知翠嚴重刻,其變易郎本面目如是其甚耶!”[13]
(2)《石林奏議》十五卷,宋葉夢得撰
1930年春,傅增湘取皕宋樓陸氏翻刻本對勘汲古閣毛晉影寫宋刊本?!恫貓@群書經眼錄》卷四載:“取陸氏翻宋本校之,則影本有而刊本無者凡三百三十字,刊本有影本無者凡一千六十四字。同出于此宋本,且余皆得見之,而差異如此,殊不可解。”[14]
4.史部職官類
《唐六典》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
《四庫提要》稱之為“一代典章,里然具備”。所載詔敕文誥,均屬第一手檔案文獻。傅增湘遍假宋紹興四年溫州州學刻本殘卷,校明正德吳郡刻本?!缎K谓B興刊唐六典殘本跋》云:“余遍假官私所藏殘卷,就校于正德本上,字句匡正之處多不可勝計?!盵15]
5.史部傳記類
《金陀稡編》正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宋岳珂撰
為岳飛表奏、戰報,高宗“御札”,政府命令、剳子等檔案文獻匯編。1925年傅增湘得宋刊本《忠文王紀事實錄》五卷,“其文即《稡編》之卷一至九”[16],傅增湘取浙局本對校,增補一千余字,后搜得宋刻《稡編》殘本,卷十貼黃補七十四字,《措置虔賊奏》補一百十二字,《審虔州賊首奏》補三十三字,卷十二補四百余字。又據鉏經堂重錄宋本全帙增補八百余字。
6.子部類書類
(1)《文苑英華》一千卷
采梁末至唐2200人,詩文19102首,計分賦、詩、制詔、策問、表、狀、檄、移文、啟、書、疏等37類,案牘公文載錄極為繁富,如“中書制詔”四十卷、“翰林制詔”五十三卷、“策”二十六卷、“判”五十卷、“表”七十四卷。傅增湘認為此書文獻價值甚高,有唐一代文獻,“湮沒磨滅者固已多矣,獨賴此書幸存,包蘊閎深,可以供人搜獵?!盵17]他致力專勤,用功最多,惟《文苑英華》一書,曾利用影宋抄本、明寫本諸書,以及部分別集,對明隆慶刊本《文苑英華》細加???,“日校二三卷,定為常課,“每卷改定至三四百字者有之。” [18]有數十萬字的《文苑英華校記》傳于世。
(2)《冊府元龜》一千卷
《冊府元龜》為唐五代原始文獻之淵藪,尤其對傳世極少的五代檔案史料,多全篇整節抄錄,文中俚語,亦未刪節,歷來為人所重視?!笆暌詠碛噤J意欲?!秲愿敗?,搜求海內所存宋刊本,或取之官庫,或假之私家,下至南北坊肆,殘篇斷葉,靡不網羅,凡所經眼,輒肆丹鉛,積以歲時,都獲一百零八卷?!盵19] 傅增湘在致張元濟信中也提到:“靜嘉藏宋刊《冊府元龜》,其各卷中可以補今本之脫文者,凡七千余字,盡一日之力全行錄完?!盵20]
7.集部別集類
(1)《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周必大撰
文集中收錄檔案文獻如《歷官表奏》十二卷、《奏議》十二卷、《奉詔錄》七卷、《玉堂類稿》20卷、《掖垣類稿》七卷、《政府應制稿》一卷。傅增湘校于清歐陽棨刻本。
(2)《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宋李綱撰
載南宋李綱奏議包括《表本詔書》兩卷,《擬制詔》四卷,《表札奏議》六十四卷,《札子》兩卷,《狀》三卷,《書》二十二卷,《啟》兩卷。傅增湘據朱冀庵舊寫本校道光本,對文字多有厘正增補。
(3)《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宋歐陽修撰
匯集歐陽修《外制集》三卷、《內制集》八卷、《表奏書啟四六集》七卷、《奏議集》十八卷、《河東奉使奏草》二卷、《河北奉使奏草》二卷、《奏事錄》一卷、《濮議》四卷。傅增湘跋曰:“余游吳門,于舊家竟獲慶元初刻本全部。嘗取此本勘之,文字絕少差舛。”[21]“世傳歐公全集當以此本為最矣?!盵22]
(4)《苕溪集》五十五卷,宋劉一止撰
傅增湘校補于清宣統三年沈耀勛刻本?!盾嫦1景稀罚骸坝嘧运慰秶偌颐t文粹》中補《見諫垣書》、《見國信侍郎書》、《寄中丞書》三首。”“各卷佚文偽字亦觕有點定,凡六百八十九字。”[23]
(5)《張說之文集》二十五卷補遺五卷,唐張說之撰
《文集》包含《表》二卷、《疏狀對策批答》一卷、《啟書露布》一卷。1934年,傅增湘以影宋刻蜀本校清光緒三十一年仁和朱氏刻本,又據《全唐文》補錄三十四篇,“使唐人巨集缺而復完”[24]。
文獻典籍,天下公器——傳播檔案文獻的貢獻
傅增湘之藏書,“手校者十居八、九,傳播者十居四、五”。[25]他認為古代文獻,“幸而留貽至今者,必賴后人為之護持而傳播之,使其精神照耀于天壤。至其傳播之方,則刊刻為上,抄錄次之;或力有未逮,則校其文字異同,以候來者?!盵26]
傅增湘以各種途徑傳播的古籍主要有:刊刻《蜀賢叢書》十二種、《雙鑒樓叢書》十種,影印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四卷、漢揚雄《方言》十三卷、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二十卷、元佚名《南臺備要》一卷、《烏臺筆補》一卷、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六卷、清朱錫庚《朱少河雜著稿本》、《公孫龍子》三卷、《尹文子》二卷、舊題程本《子華子》十卷、漢黃石公《黃石公素書》一卷、宋陸佃《鹖冠子解》三卷,提供商務印書館輯印《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續古逸叢書》。在他傳布的古籍中,包含著相當數量的檔案文獻,本文簡要列舉三部載錄原始檔案較豐富的書籍如下:
⒈《元南臺備要》一卷,傅增湘收藏《永樂大典》本,1927年京華印書局復印。
該書為南御史臺典章制度匯編,由南臺令史劉孟琛等“歷披案牘,稽核故實,裒集成編”[27]。書中載有大量的原始檔案,原書已佚,現存于《永樂大典》卷二六一○至二六一一?!队坝∮罉反蟮渑_字御史臺二卷跋》曰:“余頻年搜采,所覯《大典》殘冊不下百馀,要皆叢記瑣文,無關閎旨,獨此帙乃完然自為一書。爾來西清舊儲喪失殆盡,懸值百金,罕逢一帙,嗜古之士,咸以為艱。爰屬工摹印,以廣流傳?!盵28]
⒉《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宋范祖禹撰,傅增湘刊《蜀賢叢書》之一種,1937年刻成。
《四庫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三評范祖禹曰:“祖禹平生論諫,不下數十萬言。其在邇英,守經據正,號講官第一。史稱其開陳治道,區別邪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故本傳載所上疏至十五六篇,而集中章奏尤多?!?/p>
⒊《吊伐錄》二卷,民國《四部叢刊》三編之一,1935年涵芬樓據傅增湘收藏清初錢曾述古堂抄本影印。
薈萃金破宋滅遼、立偽楚的國書、誓詔、冊表、文狀、牒檄文件161篇,全據舊文,不加增損,所錄檔案多為他書所未載。
發兩宋沉晦之文章,存千百輩蜀賢之志事——搜羅鄉邦檔案文獻的貢獻
宋代蜀中人文極盛,但存世文獻,遺漏甚多。傅增湘閱《宋史》,“見吾蜀人名登列傳者至一百五十余人,其人類以政治、學術有名于當代,設纂其遺文,匯為一編,揚蜀國之光華,即以彰一朝之文治,豈非不朽盛業乎”。[29]他“遍檢史乘、總集、石刻、方志、以及稗記、類書”[30],錄得宋代蜀中人物450余人遺集之所不存,以及別集外的文獻2600余篇,編成《宋代蜀文輯存》一百卷。有宋一代蜀人遺文幾乎網羅殆盡?!遁嫶妗繁4嫠纬剂抛嘧h公牘頗多。“宋文存者,以奏章為多,《宋史》所載,不無節略,故先取之《諸臣奏議》,次則取之《歷代名臣奏議》,”“又次則史籍之中,蘊材特富,如《通鑒長編》、《北盟會編》、《系年要錄》是也,”“最后得《宋會要稿》、《中興禮書》。”[31]金毓黼《靜晤室日記》提及《輯存》的優點說:“宋代史家李燾、宰相張浚無專集,此輯所錄皆多至七八十首,可別成一集。又如宋人有專集行世者皆不收,惟集外文則收之,此皆善之可師者?!盵32]
“俾鴻編偉略,不致與劫火海塵同歸散佚,斯有功于文獻,尤為偉絕?!盵33]引傅增湘稱贊《皇明經世文編》之語評價《宋代蜀文輯存》,極為允當。
按諸故牘,據事而書——編纂檔案文獻的貢獻
傅增湘致力于書籍的??迸c傳播,并勤于著述,對編纂檔案文獻亦有一定的貢獻。
⒈《清代殿試考略》,傅增湘撰,天津大公報社1933年印行。
傅增湘以自身經歷和所藏之物對清代殿試加以考證,撰寫出材料豐富,論證詳明的科舉專著,為研究清代科舉提供了原始檔案。作者記述編纂緣起說:“宣統元年,因庫屋滲漏,發帑重修,庫存檔案書籍,點派侍讀中書等十人,入庫檢理,移歸學部,此試卷亦隨以往。余戊午管部務時,查詢舊存試卷,尚余白木大箱六七。因以簿書之隙,發篋躬自閱視,凡歷科達人名士之卷,咸已不存,蓋移交時,早為識者取攜以去矣。乃降而求康雍世族,乾嘉學人及吾川先達故舊,尚得百十卷,其余數千卷,乃捆載入篋,發交午門歷史博物館,余檢出各卷,鎖置箱笥,已越十年,懼其久而散佚,復重加董治,區分類別,匯而錄之,其仕可考者,撮注下方。而余之撰著此編,亦緣是而發軔。”[34]
⒉《綏遠通志》一百六十卷,傅增湘總纂,未刊。
綏遠文獻,多經散逸,存者寥寥,傅增湘主持纂修《綏遠通志》,廣事收羅地方文獻檔案,使其藉方志以傳承,為后世提供了取征文獻的捷徑,誠如傅增湘所說:“以年代之久遠,盛衰治亂之循環,其留貽于史跡者至巨且重。設不為之畫一整齊,勒諸簡冊,則往者何所傳信,而來者何以取鑒耶?”[35]
⒊《財政清理處報告書表文件匯編》(六冊),傅增湘編,1924年京華印書局印行。
據中華民國第2244號《政府公報》,1922年5月31日,北洋政府委派傅增湘辦理財政清理處事宜。傅增湘《六十自述》載:“忽被以督辦財政清理處之命”,雖然“夙非所習”,但仍認真梳理內債、外債、庫券檔案,“按諸故牘,梳剔枝蔓,尋求脈絡,利弊損益,據事而書”,“歷時十有四月”,[36]編成《財政清理處報告書表文件匯編》。
參考文獻:
[1] [2] [4] [6] [9] [11] [12] [13] [15] [16] [17] [19] [21] [23] [26] [28] [29] [31] [33]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58,903,254,255-256,257,125,115,176,246,184,902,477,669,330,792,498,1052,1056-1057,970.
[3]余嘉錫.藏園群書題記序[M].載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5]柴德賡.史籍舉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09.
[7][14][22][24]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M].上海:中華書局,1983:476,329,1149,1009.
[8]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首所附,國史院遵奉圣旨指揮,下轉運司抄錄孝宗皇帝、光宗皇帝系年要錄公碟.
[10]宋史,卷四三八,徐夢莘傳.
[18][20]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63、211.
[25][30][36]傅增湘.六十自述[M].載卞孝萱、唐文權.辛亥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1: 436,438,432.
[27][元]索元岱.南臺備要序.
[32]金毓黼.靜晤室日記[M].沈陽:遼沈書社,1993:6548.
[34]傅增湘.清代殿試考略[M].天津大公報社,1933.
[35]傅增湘.綏遠通志序[J].中國公論,1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