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起著運用所學、消化所學、鞏固所學、深化所學等內容的重要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存在著這樣一對矛盾: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牢固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能力,總是希望布置大量的作業;而學生卻因為課程多、時間緊,惰性心理,希望老師布置的作業越少越好,這種矛盾經常在檢查中激化。那么,如何對待教學中的作業呢?怎樣克服師生之間的不和諧呢?用什么方法減輕學生作業的心理壓力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分清剛性作業與軟性作業以及它們的作用,區別對待,方能解決矛盾提高教學效果。

剛性作業(傳統所說的硬性作業)是學生必須具體寫出來,或準確無誤地復述出來、背出來的作業。這些作業是為了達到預習或鞏固所學而布置的作業,學生必須認真、細心地完成。這種作業往往具備這樣的特點:完成難度適中,檢查起來伸縮性不大。

所謂軟性作業,則是有彈性的,以考查和拓展學生能力為目的的課后作業。這種軟性作業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被動感,讓更多的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軟性作業的實施,將教師布置作業變為學生自主選擇作業,機械重復變為靈活多變,單一的知識復習變為知識、能力、創新的綜合訓練,個人獨立完成作業變為集體合作完成作業。這種作業往往具備這樣的特點:完成難度大,檢查起來伸縮性特別強。

那么,教師如何對待剛性作業呢?

1.老師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有針對性。

所布置的作業一定是為鞏固某一方面的知識,或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或者是有助于消化、鞏固上節所學內容。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后會達到什么程度,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或注意事項,是否需要提前提示、點撥。

2.作業要具備較強的代表性。

同一知識點、同一類型的,一定要選擇典型的試題作為作業,避免機械的、簡單的重復。同一試題能兼顧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點的而且學生能自行解決的和易錯的試題則有更強的代表性。

3.布置作業應具有層次性。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對優秀學生來說,既有做簡單試題的樂趣,也有攻克難題的愉悅,從而使他們始終在快樂中學習,同時擁有學習的快樂;對后進生來說,既不傷害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同時能不斷提高知識素養。

4.檢查一定要細致而嚴格。

因為剛性作業是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認真完成的,同時也有一定的標準便于老師檢查。因而老師在檢查時必須嚴格且仔細。檢查完成的程度及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到一定的壓力,從而必須認真完成,否則將會受到相應的指責或批評而產生未完成作業的愧疚感。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完成作業好的學生一定要及時地在全班表揚,以起到鼓勵全班學生和正面引導的作用。

那么,怎樣對待軟性作業呢?

1.檢查作業的形式應注意多樣化。

軟性作業因彈性較大,檢查起來很難有個共同的標準,用單一的形式有時候難以檢查。因此檢查作業時應注意多樣化。例如在檢查閱讀名著的效果時,可采用全班交流讀后感的形式,亦可采用辯論會的形式。學生可從主人公的性格來談,從寫作上的收獲來談,從文章的構思來談,也可從自己感受最深的情節說起,從最喜歡或最討厭的人物說起…… 不要拘泥于一種形式,使學生在交流中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強、體會最深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從而使講者從縱的方面得以深入,使聽者從橫的方面得以拓展。教師適時予以點撥或擴充指導,其效果比老師個人檢查要好得多。

2.檢查作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而定。

老師在檢查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應予以拓展、引導補充或推薦相關的作品及評論,使學生的潛力不斷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予以相應的鼓勵、指導,增強其完成軟性作業的自信心,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分清剛性作業和軟性作業,使學生在完成剛性作業的前提下,在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得以鞏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軟性作業的延伸性、拓展性。檢查采用多種形式,也豐富、活躍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其學習效果也得以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