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網絡環境下課程整合的探討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教育集團 王 東
發布時間:2013-01-16 16:01: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工具和情感激勵的工具,利用學生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有效鍛煉。
雖然網上的素材非常的豐富,但是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還不夠高,對網上的內容還缺乏辨別的能力,再加上中小學教師中仍對網絡環境下的課程整合存在種種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尚未明確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內涵及方法。
一、課程整合所需的信息技術已全面普及
1.豐富全面的資料信息。
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只要使用超級鏈接,通過網絡將這些資料從教學資料中傳輸過來,逐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從不同側面接觸教學內容,達到教學要求的同時,拓寬了知識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降低了教師的備課強度。而且,在以后的教學中一旦需要同樣的素材,仍舊可以通過網絡從教學資料中心獲取。
2.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
學生的自主參與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單機演播形式課件中,重視演和播,學生的自覺參與程度不夠。在多媒體網絡教學中,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準備好的課件,通過人機對話進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的品質,又增強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
3.如火如荼的在線討論交流。
實踐證明,課堂講授與適當組織討論相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辨識,而且可以使他們在這種討論中,更好地認識自我,促進其開拓思維的形成與發展。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更有效地組織討論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樣的討論,充分地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教師在網上啟發性的點撥、開導,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東西,而這正是討論的教育價值所在。
二、課程整合在思想認識上需到位
1.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演示現象、傳授知識,忽視揭示過程、培養能力。
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應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精心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等。
2.錯誤地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更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有些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有偏差,認為學習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多說多做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過度弱化教師的作用,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優勢沒有發揮,教學任務完不成;(2)分組學習是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方式,但很多只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組任務目標不明晰,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3)忽視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導致了學習參與度較弱的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三、對教學資源應用的誤區
1.不能對網絡資源過分信賴,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在一些課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關的文章”,這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但這只是其中的第一個方面。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還應注意訓練他們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提煉主要觀點的能力、評價分析綜合表述的能力、下載發布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同樣十分關注學生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查閱資料、瀏覽網絡、收集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探索性學習等。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信息素養并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從來就不存在萬能媒體或唯一媒體。這種觀點在教育技術領域里經過多年的爭論后,早已有了這樣一個定論,網絡亦然。它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確因為它具有很多優點,但是作為提供學習資源來講,網絡不是唯一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資源可以利用。因此,對于資源的調用不應只局限于網絡資源的查詢,不能認為信息技術就是網絡技術。
2.過分重視助“教”的資源建設,忽視助“學”的資源建設。
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要定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協作學習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在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實踐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情境創設中易偏離教學目標,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過度重視知識、能力主導,而忽視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習評價的重視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