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課堂中的提問藝術性
作者:交大開元銅川陽光中學 崔耀鋒
發(fā)布時間:2013-01-16 16:06: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師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橋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與策略,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一、設計的問題要具有目的性
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出若干問題,把學生引導到問題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去尋找解決的方案,揭示內在規(guī)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使用的知識也不盡相同,就會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這樣既可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知識面,又可豐富解決問題的思路,必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測量旗桿的高度”時,復習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和判定條件等相關知識后,可以展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相似三角尺,通過移動讓學生感知兩模型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引導學生建構三角模型,以小見大。
二、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連貫性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使新舊知識建立關聯,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引入新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探索、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時,先讓學生筆練:解下列方程①x2-x+1=0②6x2+5x+1=0 ③ax2+bx+c=0然后提出問題:觀察這幾個方程的兩根之和、兩根之積與方程的系數有什么關系?學生動手、動腦后爭相回答。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就會發(fā)現韋達定理,這樣先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學習根與系數的關系順理成章,也使新舊知識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三、設計問題要把握好 “頻度”和“坡度”
頻繁的提問往往借著“討論式”的幌子而被人們容忍,因此教師的提問次數應保持在一定范圍內,適時提問。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師在籌劃課堂提問時必須抓住教材的整體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提出的問題按知識點的難易級差遞升,體現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對如下問題:提問“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有什么特點?如何根據這些特點求最大值,最小值?”這樣的問題可以從直觀例子入手,分層次問。如可先問:“如何快速作出函數y=2x2,y=2(x-1)2及y=2(x-1)2-1的圖象?”再問:“這些函數的最小值分別是多少?”及“若各小題中二次項系數分別是-2時,結果又如何呢?”等。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指向層層推進,就便于問題的解決。
四、提問要做到面向全體,因人而異,正確評價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面向全體,因人而異: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yōu)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比較專業(yè)的問題則讓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回答。對學生的正確回答或接近正確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進行表揚,對于不完整或錯誤的回答,也要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找出積極因素,要樹立學生的信心,作出正確的評價。這樣,每一個問題對于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蘋果,而每一個學生都有得到老師提問并得到肯定性評價的機會。對偶爾回答不好的學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處外,要注意在較短時間內再給他一次答問成功的機會。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yǎng)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學困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五、提問應做到及時、適當、自然、精煉
問題設計得好,還要注意提問的時機,若時機掌握得不好,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問在學生有疑處,有疑問才會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真理的興趣。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要適中,既不能設置太容易,學生不用過多思考動腦就能回答出來,也不能設置太難,使學生百思不得其解。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問題解決,以便激發(fā)他們探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一些比較差的學生,更應該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這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再逐步培養(yǎng)他們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就會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僅能夠解決疑難問題,而且會變成一個優(yōu)秀生。提問要精煉,要減少重述,過多的重述容易使學生不認真聽講,產生期待教師再說一遍的不良習慣,還可能干擾學生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
嚴格地說,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項技能。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考慮。作為數學教師要以學者的姿態(tài)面對教學,密切關注新課程的動態(tài),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做到厚積薄發(f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