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著力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與能力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海永學校 倪振浩
發布時間:2013-01-15 17:36: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清代學者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學校教育只是給學生培養一種學習能力,更多的東西需要我們的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己學習。而小學數學又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這個時候不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將來的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乃至于終身學習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那么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習慣,提升學生提問能力呢?
一、積極培養學生提問的熱情
很多學生不提問題,原因是對學習的熱情不夠,缺少主動提問的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這是現在很多學生的通病,他們總是將學習看成是老師和家長布置給自己的任務。學習上被動應付,沒有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需要。當然,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但我們要強調的是,小學數學老師必須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入手,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與意義。不可否認,現在的教育當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已經越來越淡漠了,強調了知識的灌輸,只有學生犯了錯誤,才訓斥與懲罰,主動的思想教育引導并不多見。小學老師包括數學老師一定要正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引導,幫助他們培養學習的熱情,在我們的數學教學當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小學生喜歡活動的特點,將數學課堂變成游戲課、活動課,在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二、努力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學生畢竟是學生,而且作為小學生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都難免存在幼稚性。在這個時候,我們數學老師一定努力保護學生的這種積極性,讓學生有膽量提出問題,而不至于有提出問題后被嘲笑甚至被批評的顧慮。要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生的提問本身就是數學學習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提問者本身還是對其他學生都具有啟發意義。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同學,同時,我們老師對每個學生都要有足夠的耐心,絕不因為學生提問中出現的問題而批評學生。但現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老師講過了很多遍的,學生再一次提問,老師就很生氣地責問學生:“怎么現在還問這個問題?我不是講過了嗎?還要講多少遍啊?”試想一下,這個學生以后還敢提問題嗎?同時,這對其他的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也是一個打擊。如果學生在提問之前總要推敲一下:“我這個問題是否值得問?問了會不會批評?”其提問積極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我們就要注意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自由的關系,消除師生之間的隔膜,讓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暢所欲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給每一個學生提問的機會。要允許學生對老師的觀點與做法提出疑問,上課時盡量多用鼓勵性的話語,努力以商量的口吻與學生交流談話,學生就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他們提問的膽子也就逐漸大了。在平時的教學當中,要把上課時提出問題的多少與問題的質量作為表揚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以此不斷培養學生提問的膽量。
三、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光有提問的熱情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教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方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一個人的提問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所以,我們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要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問題,通過比較不同的數學現象,不同的結果發現問題,比如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引導學生通過因果追問的方式發現問題,由果推因,比如零為什么不能作為除數的問題;可以通過假設反問的方式,從求異思維的角度提出問題,比如,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可以通過類比提問的方式,從求同思維的角度發現相同題目中間的解題規律,比如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律問題等。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生活現象,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方法與數學現象,提出問題。要積極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先在紙上寫下問題,組織好語言后再提問,這樣不僅讓學生的提問有了清晰的思路、良好的表達能力,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新課程理念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模式,探究學習的能力就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學生最可寶貴的能力。總之,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為今后學習乃至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