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性目標”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 葛海燕
發布時間:2013-01-15 17:26: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今文言文的教學境況似乎不如以前:教師教得無精打采,學生學得索然無味,甚至于有人建議在中學階段取消文言文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的“程式化”所致。教學中,如果師生都能得到充分“表現”,那么,不至于會出現眼下的局面。因此,“表現性目標”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表現性目標”,即指向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所產生的獨特的個性化表現。其應用價值在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開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
一、創設朗讀情境,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且能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雖然也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但多數是為了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達不到知、情、意的有效融合。為此,筆者以“表現性目標”為指向,以情境創設為媒介,以情感體驗為載體,引導學生融情于讀,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如,筆者執教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根據文本融情于景的特點,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而讓學生去感受“環滁皆山”的恢宏,“西南諸峰”的幽美,“峰回路轉”的奇妙,“翼然臨泉”的獨特,“山間朝暮”、“山間四時”的靈動……筆者又相機對句讀、重音以及文言詞語進行適當點撥,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他們從“環滁皆山”中讀出豪邁,從“林壑尤美”中讀出喜悅,從“峰回路轉”中讀出詫異,從“翼然臨于泉”中讀出驚喜……這就為下文的“滁人游山之樂”、“眾賓宴飲之樂”、“太守宴醉之樂”的朗讀作了情感上的鋪墊。筆者認為,在設計朗讀情境時必須注意以下三點:(1)情境創設的多樣性。(2)情境創設的目的性。(3)情境創設的情感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
“表現性目標”提倡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教師務必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合作意識,創造寬松和諧、心靈自由的學習氛圍。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問題面前挺身而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
如,筆者執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總結課文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桃花源理想”的?下面是部分學生的發言:生(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可以想象,這種生活是富裕、和樂和安寧的。生(2):桃花源的人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實際上是一個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理想世界。生(3):“桃花源理想”實際上是詩人在田園生活中對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生(4):“桃花源理想”只是作者的一種幻想。它可能會引起人們陶醉于對虛無縹緲的“仙境”的向往,從而放棄現實斗爭,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肯定它的積極意義,還必須注意其所形成的消極影響。以上發言,從不同角度評價了“桃花源理想”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為教師的總結性發言作鋪墊。可見,“表現性目標”追求的并非人云亦云的同質性,而是各抒己見的多元性和獨創性。
三、創設探究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表達意識
“表現性目標”關注的是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倡導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因此,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是“表現性目標”的具體運用,也是培養學生自主表達意識的重要環節。它完全契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時尚。對探究學習情境的創設,探討者甚多。這里主要強調三點:(1)確定探究的問題要體現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一定的探究價值。(2)創設探究學習情境要與培養學生的自主表達意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3)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要體現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
綜上所述,“表現性目標”的實質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知識與智慧,展示自己的認知過程與思維過程。只有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文言文教學才會有高效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