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課堂生成,凸顯閱讀教學的生命化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崔逸群
發布時間:2013-01-10 16:42: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明確了教學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過程,更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活動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人際互動,而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應為學生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閱讀教學應該努力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參與,讓學生入文入畫、入情入境,主動體驗,催化課堂生成,凸顯閱讀教學的生命化。
一、讓學生融入角色,學會換位思維
教學應該是認知、情感與交往、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過程,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去體驗,才能使他們真正做到想什么表達什么。
為此,我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的情感發展創設情境,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他們的情感體驗。例如學習課文《少年閏土》,我出示魯迅和閏土話別的掛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同桌一個扮演閏土,另一個扮演魯迅,表演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這樣人物形象隨之躍然升華。
二、讓學生入情于境,學會體驗情感
情感是語文教學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目標。情感,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學要感情充沛,不僅要使學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學生有所感,讓課堂充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和感受,給學生創設有利于他們主動體驗的情境。例如學習課文《迷人的張家界》,我這樣引導學生:讀了這篇文章,你對張家界有什么印象?大家既然這么喜歡張家界,就請同學做小導游,選一個喜歡的景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導游先介紹給同一小組的同學聽,再請各組推薦代表,介紹給全班同學聽。用當“小導游”的形式:介紹喜愛的景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進一步感受張家界的迷人景色及祖國的秀麗風光。
三、讓學生自主參與,學會合作探究
“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核心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交給學生學習的權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和調動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能,問題盡可能讓學生提出,疑難盡可能讓學生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就會表現出飽滿的熱情、執著的精神、強烈的欲望、鮮明的個性和強大的內驅力,達到自覺、主動學習。
例如學習課文《草原》,我這樣設計教學:讓學生找自己的學習伙伴,自由組成參觀團;完成參觀任務,先自己讀,有了意見、想法再與同學交流;用合適的方式向所有參觀隊員匯報(可以朗讀、展示圖片、畫畫、編成詩歌、兒歌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有讀、有畫、有唱,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盡收心里。就是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語言的美,感受到景色的美,感悟到人情的美,其樂融融。
四、讓學生彼此評價,學會相互激勵
評價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渴望新知的動機,能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只有得失盡可能讓學生評價,才能使他們學會反思,學有所長。
例如學習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我設計一個朗讀比賽,個人獨立讀或伙伴合作讀,先小組內評選,再推至班內評選,同時結合聽錄音打分評選的辦法,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既要講出理由又要提出建議)。這樣既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又能讀出舒緩、哀婉、悲痛的語調,再現等靈車、望靈車、追靈車的動人場面,感受舉國上下心系靈車,情系總理的情景。又如學習課文《再見了,親人》,我讓幾位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匯報小金花母女倆救志愿軍偵察員的情景,其他學生做導演,以語言文字為依據評價表演的情況(如“焦急地等待著媽媽”、“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學生躍躍欲試,氣氛濃烈,自然生成了積極探究語言文字的魅力的環境。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雖然不能說是天地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是極具生命的靈性。語文閱讀教學若能努力創設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在個人的、小組的、全班的學習活動中,實現交流互動,就會催化課堂生成,促進每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和提高,凸顯閱讀教學的生命化,讓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