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語文教育的靈魂,它既是學習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文以載道”,語文教材選編的良篇佳作承載了豐富的“道”,滲透了豐富的真善美的情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被放在了首位。課堂教學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三寓”

1.把情感教育寓以“讀”中。

“讀”是感知情感的重要方式。課堂朗讀一般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齊讀、精讀、誦讀等。先說教師范讀。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是一種引導,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教師音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音的輕重,一詞一句的范讀中無不牽引著學生的情思,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到相應的情感氛圍中,從而收到“其義自現”的效果。再說學生自讀。一篇文章的情感由作者“移情”至讀者,必須得靠有感情地反復去讀。老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讀,體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讓“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對于一些特別好的片段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在讀中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

2.把情感教育寓以“解”中。

語文教材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特別重視情感教育。語文具有移情功能,但我們不能據此認為,文章的情感是一種自發行為。鑒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的特點,語文情感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自發”階段,而應當是有目標、有計劃的一種“自為”行動,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情感教育資源,適時引導、激發,使文章的情感內核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教師要運用語言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先說導語設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課文的情感個性,以情感作為敲門磚,運用富于情感性的導語設計巧妙導入,在課堂伊始就撥動學生的心弦,讓情感帶著學生進入課文,從而以情激情。再說文本解讀。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讀文本,比如提供背景材料、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設計問題探究等等,讓鮮活的人物、起伏的情節、閃光的精神,化作直入人心、融入心靈的情感力量。這樣,一篇看似平常的課文,經過多角度挖掘,在引導學生含英咀華、品味鑒賞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情感內容,“潤物無聲”地達披文入情之境。

3.把情感教育寓以“練”中。

情感教育不僅僅在課文講解中,還要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結合起來,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達到水乳交融、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先說閱讀教學。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鉆研課文,讓學生認真、充分、用心地讀,把握、吃透文本。課上,除了要教好課本收錄的課文外,還要選取一些相近、相關、相反的文章進行對比、拓展閱讀。課下,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引導學生閱讀思想豐富、反映生活的優秀作品,感受作品精神,領略文章精髓,啟迪心智,培養情感。再說寫作教學。學文至激情處必定有許多感受,這就是要讓學生及時把情感寫出來,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把對生活的感悟、心中的情感寫出來,說出來。當然,除了可以通過寫作文的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演小品話劇等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流露真情的平臺,在創造、表演中讓情感得以生發,思想得以升華。

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三忌”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要注意:一忌空洞的說教。情感教育要謹記潛移默化的“熏染”原則,空洞的說教只會使課堂變得蒼白無力,引發學生的反感。二忌脫離生活。要將文本與現實聯系起來,讓文本中的人和事以及情感與時代、與生活對接,只有這樣,情感教育才是鮮活而潤澤的,才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三忌求一日之功。情感是要靠“熏染”的,情感教育要滲透到每一節課,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情感體驗才會熱烈而深切。

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字里行間凝聚著思想和情感,表現著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可以說是情感教育的豐富載體,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載體,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相應開展情感教育。作為教師來講,必須要勤鉆研,只有自身鉆研深了、透了,對課文有了深切的感悟,才可能將課文分析透徹,給學生講起來才更得心應手,有所側重;還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實施情感教育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