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誦讀感悟法的運用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文/高 彥
發布時間:2012-12-14 14:43: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誦讀感悟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它不僅符合學生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發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其作用可波及語文教學各個層面,無論是字音、字形等較低的能力層級,還是文學鑒賞、寫作等較高的能力層級,以至最終實現語感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誦讀。足見誦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因此,為了使教學工作開展得更為順利,我特別注意這一環節,以期充分發揮其作用。
一、試讀
即在教師講解和范讀之前,由學生個人試讀。試讀一般一人獨自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初步培養語感。學生會在試讀中找出不懂的字詞,提前查閱資料,這樣也將預習落到了實處。
二、范讀課文
這里所說的范讀是指教師親自范讀,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課文有深刻的認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朗讀技巧,即口齒清晰、情感充沛、抑揚頓挫、恰當自然,不僅如此,還要融入目光、姿態、表情 、動作等無聲地體態語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憑借面部和肢體動作這類體態語言來傳遞。教師在范讀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老師一起對朗讀內容產生共鳴,這種感染作用是播放錄音無法代替的。通過范讀,不僅感染了學生,更激發出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其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學生誦讀感悟
經過誦讀體會,學生心中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初步體會和對文本蘊含哲理、意境、意蘊朦朧或清晰看法。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心中的認識和自己對文本或深或淺的認識,只要學生的認識符合整體意境,教師就應該肯定和張揚學生個性的發揮與發展,這有利讓學生發揮大膽的想象。在讓學生感悟和討論的同時,教師可以擬一些小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地思考,為后面的賞析、分析打下基礎。在朗讀過程中,對學生多給以鼓勵、表揚,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出并更正,并總結朗讀時應注意的技巧,如:停頓、重音、輕讀、拖音、語調,且掌握好速度、富有節奏感等,讓學生在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中獲得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情調韻味,就能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把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通過朗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排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隔閡,達到身臨其境、忘我的境界。這樣便自然地避免了課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無味的講解分析,課堂也不只是教師的一言堂,充分調動學生樂學的積極性,發揮了誦讀教學的應有效能。
四、教材中詩歌尤為適合誦讀
例如,在上《歸園田居》這一課時,在試讀及聽過范讀之后,學生仿讀的效果已經很不錯了,不僅能讀準字音,而且斷句也很到位,但韻味兒就還不足,這時,我讓學生一邊自讀詩句,“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然后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同時再輔以多媒體動畫展示這幅畫面,這樣,學生就能夠深切體會到作者陶淵明“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中表現出的厭惡官場、熱愛自然的精神世界,同時也離熟讀成誦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大多數學生都能當堂背誦。
五、關于齊讀和學生單獨朗讀
齊讀一般強調的是共性,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中達成共識的知識和美感,便于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顯的問題,因此比較適合學生在仿讀時運用,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其對課文文本的認識也就很難用單一形式來量化,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進行自主閱讀,教師要起到引導和鼓勵作用。因此,在分析及感悟認知階段還應該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朗讀如同一股清泉,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導它流向既定目標,就能蕩起語文學習的層層漣漪,煥發其無限生機。因此,在接下來教學中,我會繼續重視并重新審視誦讀教學的作用,不斷提高誦讀技巧,使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從而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