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發現有時因為教學方式不當等原因,學生在科學課上并沒有表現出期待中的情形。那么一節科學課如何才能有效?怎樣的設計才能讓學生的探究興趣最大地被調動起來?最終追問到講授與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兩種教學方式?筆者結合自身近年的實踐,以“磁性”知識教學為例,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有意義的講授,奠定學生良好的科學概念基礎

有意義的講授的最大優點在于簡潔且高效,科學課程專家認為,對于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學概念,最佳教學方式就是有意義的講授,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用于實施真正的科學探究。

以科學課中的重點內容“磁性”為例,對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磁體、磁場等,可以采用這一方式,即在一些簡單的事例列舉之后,直接告訴學生概念。列舉的方式可以是這樣的,向學生展示兩種情形讓他們對比:一種是普通的鐵塊不能吸引回形針,一種是磁鐵可以吸引回形針;同一根磁鐵有的地方吸引回形針數量多,有的地方數量少。此處的重點不在讓學生觀察現象,因為學生對這一現象是非常熟悉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比較現象的不同,然后指出“能夠吸引回形針”的這種現象叫做“有磁性”,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鐵(體)”,磁性強的地方叫做“磁極”。這樣的過程需要不了幾分鐘,但可以順利地讓學生在基于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磁性、磁鐵(體)等概念。

二、實施真正探究,奠定學生良好的規律基礎

在“磁性”知識教學中,探究的重點一般有兩個:一是探究磁體有兩個磁極;二是探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一個磁體只有兩個磁極”是一個奇妙的知識,科學探究的設計可以是這樣的:將一根條形磁鐵懸掛起來,用手輕輕地推動使其圍繞懸線轉動,待其靜止后觀察其指向。然后再重復兩次;也可以用兩個或者三個裝置同時進行,但要注意拉遠距離,以避免互相干擾。當學生幾次的結果都一樣時,教師提出問題:這種相同的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呢?懸掛著的磁鐵靜止后都是南北指向嗎?指南的一直指南嗎?然后沿著這三個問題進一步實施探究,學生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個磁體真的只有兩個磁極,而且指南的永遠指南,指北的永遠指北。

在這個探究過程中,由于系列問題的提出,且學生生活中又具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如指南針),因此問題與經驗、問題與所觀察到的現象可以有效地互動滲透,從而保證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出現。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但我們也都知道,小學生感興趣的只是停留在現象層面(比如一個磁體放在桌面上方,可以用另一個磁體將其推翻過來),而無法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探究過程可以這樣展開:先演示一個磁極間相互作用的例子,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會這樣?這時應該要注意滲透窮舉、比較等科學思想方法,將兩個磁體的四個磁極兩兩互相靠近,觀察現象的不同,最后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并總結規律。

小學科學學科的探究要想真正發生,其關鍵在于良好問題的提出和探究過程的簡潔。也就是說教師要注意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來提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材中有時提出的問題比較書面化,與學生生活化的語言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時容易出現偏差。

三、什么時候講授?什么時候探究?

什么時候講授呢?講所當講。這是一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的問題,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例如上述磁體、磁極等概念,固然常規上是選擇講授的方式,但對于一些特殊情況而言,比如相對于理解力發展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有時你就得引導他們慢慢地觀察現象,對比現象,也就是經歷一個小小的探究過程,然后通過重復強化這一現象,他們才有可能真正弄懂這些概念。只憑快速講授,對他們是無效的。

什么時候探究?即只有是學生未知的問題才有探究的必要。當學生懷揣著未知的問題與探究欲望實施探究時,真探究才可能發生。那種學生熟知的知識是無法探究的,如果非要探究,則一定是偽探究。

講授與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兩種常用的方式,它們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智慧體現在知道什么時候應該講授,什么時候應該探究。而這顯然是需要通過研究教材、學生來提供支撐的,當我們能熟練地做到這些時,很顯然,我們就實現了一種高水平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