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課改,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認識到:語文,必須走在語文的路上;課堂,應當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兒”。十年征程,似乎“終點又回到了起點”,但這不是簡單的回歸,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充盈著實踐的智慧。

一、教學內容:從“怎么教”走向“教什么”

1.“矛盾生成”法。

“矛盾生成”是一種解讀思維。文本解讀需要切入文本的精髓、精華,聚焦在文本內部超越常態的矛盾和情態上,聚焦在非同一般的表現方式和手法上,聚焦在“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地方上。這就需要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將已知轉化為未知,讓學生經歷發現與驚喜。利用矛盾生成組織教學,讓教學過程成為矛盾生成、呈現與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言—意—言”中反復走幾個來回,課堂也由低級的流暢到中途的阻滯再到一種毫無掛礙的自由,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利用矛盾生成不僅把“對教材的理解”教給了學生,而且把“對課文理解的方式”教給了學生,往深層講,就是把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自然地融入語文教學,這樣就能打破表面的思維習慣。

2.“文本細讀”法。

強調文本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強調把解讀的重點放在文本內部組織結構上,放在細節的解剖上,放在語言本身的價值上。文本細讀的方法首先就是從語言入手,沉入言語、逐字逐句解讀,仔細推敲詞句,體會用詞的精妙恰當,并“在細讀中捕捉文本的關鍵處”。其次,還可以用“知人論世”、“情境還原”的方法進行文本細讀,“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沈大安談文本細讀)。再次,語文教師應該自覺地用“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發現其獨特表達方式和審美價值,因為文學語言是日常語言陌生化的結果,是“文學性”的具體體現。

二、教學目標:由外圍到核心

落實這一目標必須重新審視和研讀《課程標準》,走出種種誤區,使得各年段的標準在心中清晰和明確,在實踐中內化。比如對于最熟悉常見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條,日前課程教材研究所鄭宇指出教師在把握這一目標時的四個誤區:1.認為每篇課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讀。2.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當作一個整體目標,把握不住學段目標之間的區分度。3.認為每個年段都要強調有感情地朗讀。4.認為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就完成了。在教學中教師可加強讀的形式訓練(精讀、略讀、瀏覽、速讀、默讀、朗讀……),培養讀的良好習慣(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邊讀邊想,讀思結合)等都被忽略了。可見,新課程標準在理論與實踐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

三、教學技能:由慣性走向重構

過去的教學技能主要是從教師教的立場出發,重構教學技能真正“新”的是視角,是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

1.激活學生興趣的技能。

情趣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內驅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情趣始終是第一位的。要讓“閱讀”成為“悅讀”,讓“習作”變成“喜作”,就要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論哪種教學技能,都要納入“情趣”的要素。如教師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將語文學習還原到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教師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展現學習的必要性;教師注意激勵學生,善于肯定,樂于贊美,養護學生的言語熱情。

2.促進學生思考的技能。

思維的淺表性和直線性,是一些學生的明顯弱點。教師應設法引導他們主動探求:或生疑興波,從無疑處生疑;或由此及彼,啟迪聯想;或藏答于問,曲問通幽,向深處開掘。總而言之,要使學生感到,積極思維的確是一種需要,一種趣味,一種享受。

3.評價學生發展的技能

評估學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語文學習;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讀書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語文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