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補白,締造生命課堂——中學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幾點嘗試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花園小學 ■文/徐建峰
發布時間:2012-12-14 11:40: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改革猶如一場頭腦風暴,沖撞著、震撼著每位教育者的心靈,“學生為主、快樂探究、自主成才”的生命課堂一時成為眾多教育人的追求。在努力踐行“活動單導學”這一高效課堂模式的同時,本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活動單導學”圍繞一個個精心預設的活動的開展,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個自主學習、互相探究、合作展示、質疑釋疑的大舞臺,但一個“導”字,仍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禁錮學生發散思維的嫌疑。我們所努力打造的高效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應該是引領學生放飛想象、不斷自我生成的課堂,“補白”這一操作技巧可以為我們打造“活動單導學”模式的課堂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入情入境,走近文本
“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尊重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行為、教學語言上,而是真正地去關心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閱讀能力,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及愿望,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才能引領學生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激情參與。
《虎門銷煙》是一篇記敘文,主要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過,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抵御侵略者的愛國熱情。課前,我布置學生朗讀課文,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充分預習,借助相關的背景資料獲得對文本的初步感受,產生了進一步解讀文本的興趣。課堂上讀完題目后,學生的問題一擁而上。
生1:為什么要在虎門這個地方銷煙呢?
生2:鴉片不是很值錢嗎,為什么要銷毀呢?
生3:為什么稱林則徐是一個民族英雄?
……
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對于學生們卻由于知識建構、生活閱歷等的限制而顯得格外深奧。我適時地打開了課前精心制作的《虎門銷煙》課件:被鴉片折磨得瘦骨嶙峋、家破人亡的場景催人淚下;大量的金銀珠寶被帝國主義瘋狂掠奪的畫面令人憤慨;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大快人心……學生們躍躍欲試。
生1:我真正知道鴉片害人害己,為了我們的幸福及健康,一定要遠離。
生2:我以前也從電視上了解到,毒品一點也不能沾,否則很難戒掉。
生3: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維護了民族利益,不愧是一個大英雄。
生4:落后就要被欺負啊!
……
聲情并茂的影像,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心靈產生激蕩。
古今文人做文章時皆是“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我們唯有“披文以入情”“潛心會文本”,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文本的內核,做真正的文本知音。因此,精彩、適時的“補白”,在課堂伊始不僅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將他們放飛的心從課外回歸課堂,更獲得了解讀文本的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激起了他們與文本共舞的愿望,興趣盎然,生機盎然。
二、思維碰撞,走進文本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腰纏萬貫的父親特地帶著兒子從大城市去鄉下旅行,主要是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在鄉下一戶最窮的人家里,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后,父親問兒子:“旅行的感覺如何?”“好極了!”“這回你應該知道窮人是什么樣了吧?”兒子點點頭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里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里卻有4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夜里我們的花園里只能看見幾盞燈,可他們的花園上面卻有千萬顆星星;還有,我們院子里只能停幾輛小汽車,可他們院子里卻能容得下幾百頭奶牛。”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等我長大了,一定也要過上像他們一樣的富人生活。”
你瞧,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孩子心中的快樂和成人心中的快樂不同一樣。
我們的語文課堂又何嘗不是呢?一直以來,好多老師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的是答案的標準、答案的唯一,殊不知這種做法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理解,制造出了一個個呆板的學習工具。很欣慰的是,在課改的浪潮中,在踐行“活動單導學”的高效課堂模式中,“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且已根植于課堂。所有的教師均在不懈追求: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自然生成,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有機結合,文本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在一次調研聽課中,有幸聆聽了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蒲公英》,教者語言優美精煉,課堂學生互動豐富有序。按一般情況而言,太陽公公揭示完金光閃閃是沙漠、銀光閃閃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蒲公英種子生活的樂園后,課堂教學也就可以戛然而止了,可教者卻提供了一個讓學生心靈與文本碰撞的環節,為學生的智慧生成提供了一個“補白”機會,學生的回答令人深思。
“……兩粒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提醒,執意要飛向金光閃閃的沙漠和銀光閃閃的湖泊,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作為它們的好朋友會怎么做呢?”老師的話剛來,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
生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副語重心長的模樣,很有哲學味的男生!)
生2:我會勸阻,告訴他們這樣一意孤行的后果會是什么。(一個循循善誘的小姑娘,多好!)
生3:我會死死地拉住他們,說什么也不能離開大家的懷抱。(一個同學情深的小男孩,真感人!)
生4:我才不勸不拉呢,誰讓他們不聽老人言,自討苦吃,活該!(我的心靈一顫,無語!)
……
課改的實質其實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喚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構人生發展體系,讓學生發展走向健康之路。因此,我們姑且不論這群孩子的觀點、做法對不對,但以點窺貌可見,這群學生的思維是擴散的,他們的理解也是基于自身的知識體系、生活經驗、生存環境;可見平時老師對他們與文本互動時的獨特見解是呵護的、包容的。否則,何來這煥發生命理念與活力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在理念的激蕩與碰撞過程中,孩子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然生成。
三、情感升華,走出文本
學生是需要呵護的群體,同時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教育的最高境界應是學生的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成才。我們不僅要尊重、善待他們在課堂上的獨特的“補白”,張揚的個性,更要引領他們與社會現實融為一體: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創造。這就需要我們教書育人與課堂教學、文本內涵與社會生活巧妙銜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讓課堂外延的“補白”大放光彩。
上學期,我執教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全文結構簡單明了,共分為三個部分:書的來歷、書的主要內容、我的讀后感受。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了解魯賓遜獨自一人在荒島上克服重重困難,堅強生活,最后獲救的故事,讓學生明白要學習魯賓遜的勇敢、機智及創造力,最后深刻感悟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的丹尼爾·笛福所揭示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學完課文后,我特意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學生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生1:魯賓遜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真不簡單。
生2:我要學習魯賓遜,面對危險時做一個堅強、勇敢、智慧的人。
生3:魯賓遜能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家具,還飼養了一些小動物,真是一個有創意的人,值得我們學習。
……
討論在繼續,乍一看,學生已完成了與文本對話,完成了與作者對話,課堂的任務也該完成了,但匯報的內容大同小異,總給人一種乏味且流于形式的感覺。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生命感悟,我留了一個作業: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好好地讀一讀《魯賓遜漂流記》全書,下次的閱讀課上再次交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周后的閱讀課上,學生們與自己對話,與生活對話,精彩紛呈,“活性”四溢。
生1:魯賓遜曾經這樣說過,“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我會盡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并且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跟他相比我差遠了,我完成作業時經常知難而退,真慚愧!
生2:跟魯賓遜相比,我真是差得太遠了。作為家里的“獨苗”,我一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啥活也不做,很難想象,我在那樣的環境里該如何生存。今后,我一定要多動手,多動腦。
生3:讀完這本書后,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要學習魯賓遜的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什么時候,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有一線希望,都應該活下去,都應該用我們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開創美好的生活。
……
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這大概就是教育的真諦吧!
高效課堂確實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是學生質疑問難、個性張揚、人文素養不斷生成的地方,它是一個成就自我的行程,也是一個集豐富性、多變性、復雜性于一體的認識旅程,面對課內外隨時涌現的精彩“補白”,所有的教育人均要珍惜這喚醒學生潛能的時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當然,每一個教育人還要有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面對眾多的“補白”,或放大,或縮小,或擱置,如此這般,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命活力,產生超出預設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