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做好家訪工作的四要素
作者:陜西省綏德縣第一中學 ■文/景 慧
發布時間:2012-12-14 11:38: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
在學期初,要全面了解每位學生,認真學習新課標,鉆研教材,在制訂好學科計劃以及班主任計劃的基礎上,設想本學期中可能出現需要家訪的情況,認真制訂好家訪計劃。并記下每位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家訪前要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各科的學習狀況,作業完成情況、興趣愛好、優缺點等,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明確家訪的目的和要求,并擬訂好與家長談話的內容與方式。這樣,教師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時能信手拈來,提高家訪的實效,同時也使家長感到教師確實關心、了解他們的子女,從而更加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
二、選擇合適的家訪時間
大面積家訪時間一般在學期初、期中、期末三個時間段。學期初,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性的家訪,使日后的教育有的放矢;期中、期末階段,教師要全面細致地分析學生成績升降的原因,并通過家訪及時與家長溝通。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在學習、行為規范、心理等方面出現一些不良情況,此時,教師就要及時向家長反映,從而把可能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另外,如果不是緊急事件,家訪時間最好選擇在放學后或雙休日,如果家訪時學生在場,效果會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家訪時間不宜過長,在摸清情況、弄清問題后,要迅速結束談話而告辭,以免浪費家長時間。
三、講究正確的家訪方法
要切實做到家訪動機和家訪效果有機地統一起來,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方法進行家訪,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成功的家訪,要從家長接納你、信任你開始。因此,第一次家訪尤為重要。
家訪工作應做到“四要”:
1.要面向全體學生。新課標指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不同的人在各課程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大部分教師的家訪只停留在表現較差的學生身上,致使家長產生一種“有壞事才家訪”的錯誤認識,在心理上抵觸家訪。所以教師要加強對家訪意義的深刻認識,主動對不同學生進行家訪。
2.態度要和藹可親。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與家長談話時要謹慎,講禮貌,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談話氛圍,只有這樣家長才會與你傾心交談。
3.要讓學生說話。為了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說話的機會,啟發學生當著教師和家長的面講出自己的想法、意見和要求,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利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4.要講究談話技巧。在不便于直接表達本意的時候,應力求尊重對方,講究談話藝術。在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行為表現情況時教師不要一味地向家長告狀,也不要過分夸獎;要多報喜、巧報憂;要以表揚為主,從贊揚的角度切入話題,對學生的缺點可以采用同義替代或側面表達等方式委婉指出。譬如:通過表揚別的學生在某個方面的優點來提醒家長,讓家長明白自己孩子在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的努力方向。這樣便會使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距離拉近,也使談話氣氛融洽、和諧。
四、善于總結,進行及時的家訪反饋
每當家訪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寫出詳細的家訪記錄,把家訪過程、家訪達成的共識、家訪中受到的啟發以及家訪中發現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對在家訪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同時,要根據學生在校的學習、行為表現及個性傾向、興趣愛好,結合家訪中了解、掌握的資料,及時反饋,對學生進行全新的分析評估,制訂可行的繼續教育方案和措施,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
總之,只要教師勤于動腦,加強學習,開拓創新,一定會使家庭與學校形成一股強大而又協調的教育合力,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開創出家訪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