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年級閱讀教學以“讀”為主
作者: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東雙溝小學 ■文/徐 玲
發布時間:2012-12-14 15:09: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過去的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我們在講讀課之前,把生字集中在一起,讀音、析形、釋義同步進行,離開了語言環境,有違于學生的認識規律,識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改革閱讀教學,把識字教學與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我把握教材及學生的特點,確立以讀為主的教學思想,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要在讀中識字、學詞
低年級語文教材采用全文注音,為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做到識字和閱讀結合提供了條件。學生借助拼音初讀課文,重點認讀生字,解決字音滲透字形和字義,再讀課文,結合語言境和具體事物,重點理解字義,鞏固字音,再現字形,學完課文進行字形分析和書寫指導,體現了識字是為了讀書這一指導思想。如教《懷素寫字》一課,第一步,我讓學生借助拼音通讀課文,掌握“先”等7個生字的讀音,初步了解字詞的意思。第二步,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了解用法,理解課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識字是為了閱讀,閱讀又可以學習鞏固更多的生字、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隨文識字,對于閱讀中出現的生字,要單獨拿出來,讓學生看準字形,讀準字音的同時,也要將它放入到文中進行整體認識,體會語義。這樣,學生對生字的音形義及用法就掌握得更牢了。
二、要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小語閱讀教學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識字、學字、學句式為了更好地讀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述目的要通過學生對文章反復地讀來實現,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低年級課文篇幅短,內容淺,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近,只要學生能夠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重音、停頓,就基本上懂了。如《烏鴉喝水》一課第二段,主要講烏鴉找到了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著水。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把這段話讀通,初步了解大意。接著我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讀文:“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呢?”學生通過讀,弄清了喝不著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然后我再點撥:“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為什么不到別處找?”“怎么辦呢?”說明烏鴉要想出喝水的辦法。學生理解了內容之后,我進一步啟發:“烏鴉在去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況下,看到了一個有水的瓶子心情會怎樣?看到水而喝不著時心情又會怎樣?為喝到水而認真想辦法時的情形又會怎樣?”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學生把烏鴉看到水時的高興,喝不到水時的著急,繼而想方設法要喝到水,進行認真思考的心理過程讀得淋漓盡致,由于學生理解了內容,達到了有感情地讀的要求。這樣讀中講、講中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的方法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在讀中提高說話、寫話能力
我所在的是一所鄉鎮小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卻不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更不用說生動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樣怎么能與他人很好地溝通、合作呢?兒童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抓緊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認真訓練,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能為作文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對他們從事學習、工作都是極為有益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怕老師批評,怕別人笑,少數人雖能積極舉手,想說但又說不清。在教學中重視興趣的激發。平時還可以多進行口頭造句,看圖說話,復述課文,舉行講故事比賽等,通過表演的競爭鼓勵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尤其在說話訓練中,我力求做到練說的形式多樣,如:聽說故事、繞口令、兒歌、謎語、看實物、看表演練說、看圖、做游戲、做小實驗練說以及轉述、擴講等。再利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就能激起孩子們頭腦中的想象,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從何說起?該怎樣說?這是學生說話的難點,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是訓練的重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由淺入深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低年級學生要先從說一句話、幾句話到一段話,特別注意由說好一句完整的話開始,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從簡到繁,逐步提高。
低年級的說話、寫話教學是中、高年級寫作文的基礎,但僅憑每周的說話、寫話課來教學時不夠的。那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說話、寫話教學,成為語文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老師需要關注的一個注意點。作文貴在積累,如果每個語文老師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并能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多加訓練的話,相信孩子在中高年級中的“作文難”現象會有一定的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