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
作者:榆林市神木縣賀家川九年制學校 ■文/尚正彪
發布時間:2012-12-14 15:03: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根據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
一、 讓學生盡可能“想”,培養學生一個“敢”字
讓學生盡可能“想”,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忌的盡情去想,合理去想。如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CAI創設情境,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想至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有了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語文課的導入設計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創新力都處于最佳發揮狀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就能主動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常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設情境、猜謎語、講故事等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春》一課時,課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畫、百花爭艷、充滿勃勃生機的春景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他們陶醉在其中,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我趁熱打鐵說:“同學們,春天的景色多美呀,那么朱自清是怎樣用語言去描繪這美麗的春天呢?我們現在一起分析、品味。”然后讓學生聽配樂的錄音朗讀,去感受朱自清筆下的美麗春天,這樣,學生就會入情入境,與課文產生共鳴,興趣非常濃厚,語文課堂就會充滿活力。
二、讓學生盡可能去“說”
讓學生盡可能去“說”,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三、 讓學生盡可能去“做”
讓學生盡可能去“做”。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中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的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四、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加以積極引導
(1)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教師不必把課文分成大小不等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來解答問題。而是在教學中應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2)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應因人而異,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同學們在自主、合作中顯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體現出了很好的教學效果。(3)引導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一篇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整體感知——精析、研讀——歸納、總結”。這樣的學習模式收到很好的實效,學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線,就能觸類旁通,自主學習就如魚得水。
五、讓學生“活”起來
讓學生“活”起來。我們不能靜止看待學生,不能把學生看死,更不能放棄哪一位學生,而是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每個學生都可能成才,都是有希望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現在怎么看待他,怎么讓他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這就要老師第一要做到的就是熱愛學生,是發自內心的。讓他們在感受到老師的愛戴、家長的關愛,激發自主的學習動力。
總之,學習的過程必須親歷親為,誰也無法替代。每一位學生正是在接收、判斷、篩選、整合信息的過程中,最終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的。而尤其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里他才能真正學會學習,如果我們出于“好心”,連咀嚼教材的過程也由辛勤的園丁們“代勞”的話,孩子們不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學習機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