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思想品德課的思考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 ■文/陳秀梅
發布時間:2012-12-14 14:51: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筆者曾對某年級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思品課枯燥乏味,講的道理都很虛,沒多大的實用性。不僅要死記硬背考試內容的條條框框,還要硬著頭皮對付老師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不過,令筆者欣慰的是還有些學生認為思品課堂是他們享受學習的樂園,在百思不得其解時通過思品課的學習總能獲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思品課教師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上好一堂特色思品課值得深思。
一、轉變教學觀念
轉變教學觀念是構建和諧思品課堂的前提,轉變教學觀念對課改有前瞻性和指導性。初中思品課的新課改在強調真理性和意識形態性的同時引入了科學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基本教育理念。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適應新課標教學理念,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民主創新意識,以增強思品課教學的時效性。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實施創新教學是新課改的內在要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首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初中思品課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創新教育為中心,尤其是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情感作為首要目標,逐步培養學生形成順應社會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而需具備的創新人格。再次,教師要善于搜集最新的時事熱點、事實材料補充到教學實踐中,分析政治基本原理,彌補教材編排的不足。
二、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思品課課堂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應是和諧融洽的。在教學關系上,新課程以原來的教師為中心轉移為教師占主導、學生占主體,實質是在思品課教學過程中解放學生,使他們在相對寬松民主的環境下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主體性發展。
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模式,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思想觀念,給予學生更多信任。
其次,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通過主動接觸和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好感、尊重和信任,從而形成師生間親切友好的雙向互動,形成活潑有愛的和諧思品課堂,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重要保證。
再者,加強自學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形成技能。為此教者要最大限度地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使學生獨立自主、相互合作的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彰顯和提升,使學生不僅是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主人,更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責任感的主人。
三、實施開放式教學
巧用導語,激發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頭是活躍課堂的前奏,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源頭,它決定了一堂好的思品課成敗與否。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用情境教學法,努力創設各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例如故事情境、形象情境、音樂情境或實驗情境等渲染氣氛,引起學生產生移情,集中學生注意力。筆者在講授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人生當自強》這一課時曾采用故事情境教學法,即講述一個意味深長的動物實驗故事幫助學生進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奮狀態。
回歸生活,突出探究。新課標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中可用作教學的資源無處不在,生活才是思品課的源頭活水。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圍繞主題,安排探究活動才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教師將教學和日常生活構建在一起,將生活元素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脈搏、時代的氣息,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設計教學的實踐活動要緊扣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實踐活動的形式類別。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第三課《走向自立人生》這一課中的第一框內容是“自己的事自己干”,筆者據此教學內容設置了一場“縫沙包比賽”。與洗衣做飯這種受場地限制的活動相比,縫沙包簡單易操作,不僅能鍛煉學生從小處著眼的動手能力,也是一個了解學生個性特點的絕佳機會,有助于在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每個思品課教師都應根據新課改要求努力打造好特色思品課的教育教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