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逐漸發現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于形式。新課堂就是力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逐漸變成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樣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通過巧妙的導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部小說要吸引人,首先是精彩的開頭部分,這就是“首因效應”。常言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講唐朝歷史《開放與交流》(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6課)一節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大家知道唐人街嗎?在哪些地方有?為什么叫唐人街呢?”學生聽到這些問題后,很有興趣,爭先恐后地回答。于是我繼續問:“為什么唐朝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呢?它當時采取了怎樣的對外政策呢?”從而引出了正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這樣的新課導入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結合,使學生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學習樂趣。

二、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笨斩闯橄蟮闹v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三、通過編排課本劇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初中生仍處于好動、愛表現的年齡,我抓住了這個特點,在課堂上盡量組織學生有準備地甚至是即興地進行課本劇表演,如在《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中,我讓學生表演了“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一幕,學生顯示了極高的熱情,他們用早已準備好的道具,形象生動地表演,曹操、趙云、張飛、關羽,個個惟妙惟肖。全班同學都笑成一片,他們在觀看表演和評論中,不知不覺提高了評價歷史劇的能力,同學們在玩和笑聲中學到了歷史知識,這樣的課堂是他們在初中學生生活中記憶最為深刻的。即使是課堂即興的表演效果也會很好。也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表演能力,從而體現出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做法(當然,表演的同學盡可能多一些,使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

四、通過辯論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時,就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展開辯論,各抒己見。在某些歷史問題上,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不必要求統一。例如,在《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一課,講到武則天,學生對她褒貶不一,于是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評價武則天?”學生思考后分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五、通過分組活動、彼此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的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例如,在《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八年級下冊第15課)一課,我把全班同學按衣、食、住、行、用分成5個小組,每組任務明確。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并通過照片、票證、服裝表演、小品、網頁等形式來展示他們的成果。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每一個學生都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

六、教師的語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能否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跟教師能否掌握并運用好課堂教學語言有很大關系。在上《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一課時,當講到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時,我這樣問學生:“這位醫生,您打算做些什么?”“這位畫家,您有何打算”“這位工人叔叔,您決定為國家做點什么?”……這些同學先后談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接著說“好吧,讓我們團結起來,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在想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真的把自己當成了課堂的主人。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不單單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而更深層次的是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思考,使之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