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課程標準處處充滿著挑戰,它不光是對學生思維水平、認識能力的挑戰,更是對教師教育觀念的一次全新考驗。細讀新課標,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為了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質、道德修養,提高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將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指示精神和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相結合,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及經驗教訓,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學歷史新課標的內涵——回歸育人。

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宗旨,為具有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必然是一個深刻而持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礎教育的主要功能將是落實并做好公民意識教育,這一主要功能會貫穿所有學科,歷史學科更是如此。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合格公民,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義務和追求。

對公民教育的理解包括:“有關公民的教育”、“通過公民的教育”、“為了公民的教育”。我們目前學校歷史教育要做的主要就是“為了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是為了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培養合格的公民,因而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環節。這就是我提出教育工作者完成向公民教育轉型的初衷所在。而歷史學科以其特有的內涵不能不承擔起“為了公民的教育”的職責。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采用更靈活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自覺地接受,激發學生的公民熱情。正如溫家寶總理說過的那樣,做一切事情的時候要做到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權力都要為了人民。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尊重民意的公民社會時期,而如何將總理的精神運用到我們目前的公民教育中來,值得大家去深思。

二、教學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解釋和評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挖掘教材,以閱讀教學及第一課堂為依托,注重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內涵,每節課都要明確并落實德育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以養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人格素養。在學習文天祥時,我就特別補充了他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正如《正氣歌》里說的一樣數千年來在中國人民中間已形成了眾所認同的優秀道德傳統觀念,同時,那些為千百年來人民群眾推崇的民族英雄等同于中國人民所推崇的大忠大勇大誠大烈的化身。

三、中學歷史新課標的內涵——回歸育人

平時教學及課余,我和學生交流廣泛。在為政為官問題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著名述志詩句;在嚴于治軍克敵制勝的法則上,岳飛有“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的名言;在堅守大節的生死關頭,文天祥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撼人心魄的宣言。他們可稱之為道德與功業齊輝的楷模。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我特別補充了叔齊伯夷不食周粟以死明其志、屈原自沉汨羅、儒家文化的“舍生取義”……我們學習歷史,了解祖國輝煌的過去,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近代中國的屈辱,樹立起奮發圖強的責任感;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樹立起改革創新的新目標。我們支援西部大開發,我們團結寶島臺灣,我們熱愛祖國每一寸土地。十多年來的歷史教育工作經驗明確告訴我:只有讓愛國主義精神深深融入到學生的意識之中,轉換為未來公民的自覺行為,一個國家才會呈現出蓬勃發展、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細讀中學歷史新課標之余,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內涵就是回歸育人。結尾之時,我改造梁啟超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中學生智則國智,中學生富則國富,中學生強則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