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是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實踐和探索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每一課中都配有實踐的環節,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顯得尤為必要。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相互討論為主要形式,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學生通過對教材的理解,自由表達觀點,提出、探究并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學模式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發現者,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課堂參與度大大提升;第二,在具體的探究實踐中,所學的地理知識被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的認可度;第三,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遺忘率低,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中,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課堂情境

問題的提出需要相應的情境,而探究學習以具體的問題為依托,因而,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從設計課堂情境出發,結合教材內容,選好探究的主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生了解了地方時、區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等概念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小明到美國洛杉磯(119°W)旅游,他所乘的飛機在上海起飛時間為北京時間2012年7月3日11:40,向東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于洛杉磯當地時間7月3日10:30抵達,飛機的飛行時間是多少小時?然后,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得出結論。

此外,在一些實踐性的探究活動中,不但需要天氣適宜,還需要用到一些實驗工具,為此,教師應該早作準備,安排好實驗時間、場所和工具,確保教學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測量和計算學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陽高度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提前選好場所,準備好竹竿等試驗用具,并將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最后針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探究過程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參與度低,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不到鍛煉。探究式教學模式目的在改變這一現象,讓教學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設計由易到難的探究模式,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此外,教師不應該將重點放在探究的結果,而應該更注重探究的過程,了解學生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在探究過程中出現了哪些誤區,還存在哪些疑點。例如,在學習《城市空間結構》時,可以結合相關地圖,讓學生談談中國城市的分布特點,促進城市發展的要素等,并結合上海、北京等典型的城市,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一步分析這些城市的區位要素,以及城市的空間結構等,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分析。

三、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探究教學

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地理學的發展軌跡,地理變得更加信息化、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網絡電子地圖正逐漸取代紙質地圖,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向導。因此,高中生不僅需要具備判讀紙質地圖的能力,還需要掌握使用電子地圖的能力,及時與時代接軌。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引入信息技術,使用相關軟件,向學生展示地理學的新發展,并在講解紙質地圖的基礎上講授電子地圖的相關知識,在開拓學生眼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此外,根據當下地理學的發展情況,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由討論的形式,展望未來地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于交流和互動的教學形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并且及時地引進熱點問題、生活實際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熱愛地理、樂于學習地理,并能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地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為以后的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