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探究 質疑 拓展——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文/雷會琴
發布時間:2012-12-14 15:28: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改革中特別提倡了一種全新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實現自主性發展。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多年的探索、實踐、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擁有“想學”的欲望
1.明確自主學習的目的。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我們要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如開展“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我們為誰學習”、“怎樣實現理想”等主題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是時代的要求,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激發自主學習的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了“建立共同愿景”的命題,指出:如果有任何一項領導的理念,幾千年來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能夠凝聚,并堅持實現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個缺少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學習的領域也是這樣,自主的學習不僅僅在于知識獲取方式的變化,更是學生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在這一集體形成的教學“場”中,學生學習過程的思維活動,包括記憶、聯想和想象都被激活了。
二、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會學”的方法
1.自主預習。預習有利于提前作好心理準備,學生帶著預習中不解的問題進入課堂;有利于構建新的學習起點,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有利于課堂的精彩生成。學生充分感知教學內容后,會形成更成熟的想法,通過交流、思維碰撞,精彩的闡述會在課堂引發,智慧的火花會在課堂迸發。所以我們要利用好這一環節,促使學生自主預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2.自主識字。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了“自主識字五步法”:一讀,讀準音;二記,記住形;三解,解字義;四找,找難點、易錯點;五用,即運用。譬如:學習“清、情、晴、睛、請”一組詞,學生能尋找到它們的異同點,這些字都有一個基本字“青”,且音從“青”的四聲,意思與偏旁部首有關。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同手持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學生會因自己的“會學”而情緒倍增。
3.自主閱讀。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在閱讀教學中,一要引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與年級特點,設計自己的閱讀目標;二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我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自我閱讀五步法”,即:一讀,感知內容;二讀,解詞賞句;三讀,理思路習方法;四讀,質疑釋疑;五讀,閱讀鏈接,以課文為圓心進行拓展閱讀。這樣,學生在自讀、自悟式的語文學習中,和同伴交流心得,交換思想,生成新的認知,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營造自主質疑的氛圍,使學生養成“善學”的習慣
1.自主質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問,有問才有悟,可謂“疑乃思之源,思為智之本”。學生質疑不受任何條件的制約,對教材質疑,對同學質疑,對師長質疑,在一切有疑處質疑。教學中,文章的主要內容、詞句段的隱含義、言盡而意未盡處等,都是要著力引導學生關注的。這樣,通過日積月累,循環反復,切實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
2.自主釋疑。學生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教師要重方法的指導,輕結果的給予,凡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律讓學生去探詢結果,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釋疑中體驗思考的樂趣。
四、倡導自主拓展的意識,使學生實現“能學”的目標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嶄新的起跑線上,如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服務這個時代,推動社會的進步?這需要強化學生自主拓展的意識,開發學生拓展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單一的學習”向“多維的學習”轉變。比如說向書本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向他人學習、向網絡學習等。因此,選擇有效的內容、采用恰當的方式,包括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也應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新路徑。
總之,現代教育以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人為目標。只要我們長期、有目的、有計劃、持之以恒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會得到全面提高,我們的學生也一定會受益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