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課中,數學學具的應用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借助于數學學具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學具,發揮學具的特點,更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精簡” 讓學具最有效地服務于課堂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學具應該和教學相輔相成,發揮它的有效性。一般來說,一堂課的學具不能圖多、圖花樣,要做到“精簡”,以便用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應該在知識的引導過程中適時引出教具,學生要通過對教具的使用、直觀地演示,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如教學“圓柱”時,在學生初步形成圓柱表象的基礎上,認識圓柱的第三個特征時,出示圓柱模型,讓學生自己把側面展開,看到一個長方形后,啟發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等于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由于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圓柱體的特征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建立了圓柱體正確的空間觀念,接著我給學生做了這樣的演示:把一個矩形硬紙板,繞著它的一邊旋轉一周,便得到一個幾何體圓柱。這樣,學生通過操作不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圓柱的含義,而且進一步完善了幾何形體的空間形象,使學生建立了空間觀念。教具其實很簡單,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做成的圓柱形,但就是通過展開、測量、推理、總結足可以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效果俱佳。

二、“直觀”讓學具最直接地引導學生參透難點

如果教師只是單方面的演示,學具便失去了價值,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教師應該掌握好教學的進度,備好課,課堂中做好引導,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操作,進行思考交流,讓他們快樂地學習。

比如,在教學“阿福的新衣”這一信息窗中,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呢?”,過去的教學往往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其實1米就是100厘米,讓學生熟記關系公式,再應用到學習和練習當中。現在我嘗試著這樣去教:課前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根一米長的小竹棍,沒作任何記號,然后告訴學生,老師只知道這些竹棍長1米,可我很想知道這些竹棍到底有幾厘米,誰能幫助我?學生很容易就會想到用自己的小尺子去量,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于是,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們都積極地投入到了測量當中。這種小班化的教學方法,會讓孩子深深地記住自己努力所求證來的結果,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去探究新知識是快樂的、愉悅的,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真正體會到學具在教學中的作用。整堂課,學生的學習氣氛一直很濃厚,不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極大提高,而且學習效果也達到了事半功倍。

三、“趣味”引導學生探求的欲望

由多種形式整合而成的教具,對學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探求欲望和興趣,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教學的效率。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發揮課堂語言藝術,充分調動學生對學具、對知識的趣味性,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在探求欲望的強烈吸引下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在總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分別用“割補”、“平移”的方法,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然后根據轉化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推導出所學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剪、去拼,嘗試尋找其他的方法,可以通過比賽激起學生在課堂中的氣氛。學生興趣盎然,思維開闊。最后會想出五種拼法:第一種方法以三角形的轉化為基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另四種方法模仿平行四邊形的轉化方法,用割補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者三角形,更富有創造力。而這些方法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下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可見,趣味性在學具的運用中顯得最為重要。

總之,在教學中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學具,揚長避短。讓它真正服務于教學,使數學教學跟上時代的要求,幫助學生突破知識難點提高教學的質量,也充分體現教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