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傾聽”藝術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東余小學 ■文/周 輝
發布時間:2012-12-14 15:14: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國有句古詩:“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傾聽”是一種尊重,是一種接納,是一種理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傾聽”不僅是一項教學技術,而且是一項教學藝術,我們有必要去認真探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傾聽”藝術,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呈現多彩。
一、 注意營造讀書氛圍,傾聽學生的情感細語
小學語文教材童趣盎然,情趣橫溢。因此,教師要注意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徜徉于知識的綠洲,沐浴于情感的溫泉,搏擊于思維的長空。教師從學生的瑯瑯書聲中,將會傾聽到學生的情感細語;從學生的讀書體會中,將會傾聽到學生的思維律動。
如,筆者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時,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月光之美,領會啟蒙之道。接著,通過教師示范引導學生如何用重音、節奏、聲調的變化來傳達文章中的情趣和理趣。比如,讀“(母親)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時,讓學生先聽聽老師如何用重音輕讀的方法突出一個“摟”字,以表現母親熱烈的情懷和溫良的性格。然后,讓學生讀一讀描寫月色的語句,說一說自己的朗讀體會。示例,生⑴:“……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閃爍的星空,心中充滿著喜悅之情。這種感情傾瀉于“出齊了”、“升起來了”的吟誦之中……最后,還讓學生讀一讀自己收集的民歌童謠,進一步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只有注意營造讀書的氛圍,學生才會讀出真情,讀出美感。
二、 注意營造審美的心境,傾聽學生的心理潮音
營造審美心境,就是說,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抓住能激發學生感悟的情感誘導物、意象誘導物、哲理誘導物,引導學生潛入佳境,產生審美追求,獲得心靈上的愉悅感和認同感。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開講藝術”、“鋪墊藝術”、“結課藝術”,為營造審美心境創造條件。這樣,有助于引導學生穿越語言表層,理解文本內涵,增強審美意識。
如,筆者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結課時播放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樂曲,又一次激起了學生心理上的美感。在此基礎上,以意象誘導物“茉莉”為發端,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揭示題旨:⑴茉莉花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文章用“愛如茉莉”為題有什么深刻含義?⑵學習本文后,你對哪些細節最為關注,為什么?這樣,既起到總結全文的作用,又起到營造審美心境的作用。示例,生⑴:從(媽媽)“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這一細節中,體會到媽媽的愉悅、滿足的心理。這一“掛”字,形象地表現出“愛”的豐碩之果。生⑵:“(爸爸)輕輕放下媽媽的手,然后躡手躡腳地走到門邊,把我拉了出去”,這一動作細節,表現出爸爸對媽媽的樸實的愛,正如篇末贊美茉莉時所說的“潔白純凈”……從學生的表達中,我們可以傾聽出學生的心理潮音,感覺到學生心境的變化。
三、 注意營造對話環境,傾聽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
經典的教學理論歷來強調教師、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主”作用,重視師生交往的互動關系,重視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營造對話環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這樣,教師才會傾聽到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
如,筆者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時,從文章構思出發,設計了下列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⑴文章開頭用“不是……也不是……卻是……”突出夾竹桃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這種欲揚先抑的方法,你覺得好在哪里?⑵文章結尾總結全文,揭示了愛上夾竹桃的原因,又與開頭相呼應。如果不改變作者的原意,那么,你還可以怎樣表達?⑶文章第3段不是寫夾竹桃,而是寫“常見的花”。如把這一段去掉,則上下文也是連貫的。既然這樣,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整段的篇幅來描敘春、夏、秋三季中那些常見的花?⑷文中說:“這一點韌性……”“這一點”具體指什么?(先用文中的語言回答,再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你能用概括的語言說說月光下的夾竹桃的妙處嗎?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月光下的夾竹桃描寫得妙趣橫生?⑸在構思和立意方面,本文給了你哪些啟示?(學生歸納:前后呼應,首尾圓合;運用對比,突出中心;欲揚先抑,激起懸念;運用聯想,豐富內涵)這些問題思考性強,為營造對話環境起到了投石激浪的作用。從學生的討論中,我們將會聽到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
綜上所述,“傾聽”藝術源于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源于對教學內容和節奏的掌控,源于對學生多樣表達的引導。它將對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師說得太多而聽得太少的傾向起到捩“航”轉“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