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貨隆中心小學 ■文/許鳳英
發(fā)布時間:2012-12-11 11:40: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對學生開展體驗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書面語言表達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而在現(xiàn)實中筆者發(fā)現(xiàn)能真正做到“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學生只占有少數(shù),不少學生對作文提不起任何興趣,甚至是“談文色變”,對每一篇作文只是應付了事,學生也不能發(fā)揮自己真正的作文水平。
那么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畏懼作文的根源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1)學生閱讀量少,缺少豐富的語言積淀;(2)學生沒有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缺少生活素材的積累;(3)作文訓練不貼近學生實際,缺少真切的體驗。針對這些原因,筆者嘗試多措并舉,努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開展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淀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從閱讀中,一方面,我們可以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直接經(jīng)驗,接觸生動活潑的語言,從而逐漸豐富自身的語言積累。平時,我經(jīng)常帶領學生開展廣泛的閱讀,并注重指導。
1.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籍。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在審美認知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閱讀健康書籍還離不開老師正確的引領。我鼓勵學生多閱讀中外名著、名人傳記、名家散文、科普文集等,每學期開學時,都為學生推薦本學期必讀和選讀的書籍,為學生“采得百花方成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2.指導讀書方法。我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是做到:讀、思、錄。“讀”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告訴學生要堅持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讀書,“思”即要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并可在自己的書上做下記號,“錄”就是建議學生每人一本讀書摘錄本,記下好詞好句,并予以歸類,通過積累賞讀他人的佳句妙語,學生的語言感悟也能得到提高。
3.開展閱讀活動。每學期,我都組織學生開展固定的閱讀活動,如每月一次“讀書交流會”、每周讀書“明星”評比、每日一誦活動等。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又通過評比交流促進了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實踐證明,閱讀——積累——內化的過程,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掌握了運用語言的方法。
二、走進學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或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只要充分走進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就一定能引領學生走向作文成功的殿堂。在學生的生活中,我們能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1.素材源于游戲。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總是在盡情的游戲中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和靈性。此時,教師如果留意學生的游戲活動,并加以適當引導,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便是作文中非常優(yōu)秀的題材。例如,前段時間很多學生迷戀上了玩溜溜球,他們不僅把溜溜球玩轉個不停,還能玩?zhèn)€各種花樣,互相比賽,個個樂在其中。我試著玩了一下,卻怎么都不行,可見學問還真不少,值得寫。于是我便布置學生寫題為《我玩溜溜球》,果然,學生有話可說,而且不少學生寫得很有趣味,把自己如何發(fā)現(xiàn)玩的技巧,其中隱含的道理等都娓娓道來。
2.素材源于生活。生活中學生有親身經(jīng)歷的東西,往往能寫得有滋有味。比如學生平時喜歡吃什么,玩什么,最近又喜歡上了某某明星,愛上了哪部卡通片等,教師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一下,也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成為寫作的素材。
3.素材源于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鍛煉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在學校,我們根據(jù)各個時間段的節(jié)日、紀念日和學校特色等來設計活動。比如,在“世界環(huán)境日”到來之際,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環(huán)保知識競答”、“環(huán)保時裝賽”、“我為環(huán)保獻一計”等活動;學校體育節(jié)上,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競技項目……在活動結束后,我注重引導學生展開一些采訪交流活動,學生參與整個活動過程,既開闊了視野,又展示了自我,也便于學生在作文中從多個角度進行活動描寫,如此意識到,原來作文素材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注重引導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抒寫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