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評價與修改方式,促進作文教學優質高效——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高效性途徑探微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惠豐小學 ■文/黃菊香
發布時間:2012-12-11 10:45: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筆者在農村學校任教語文二十多年,總感到農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普遍不高,習作教學成了我們老師的“燙手山芋”。與同事交流,大家也都認為農村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瓶頸,盡管老師們在習作教學上花的時間和精力很大,卻收效甚微,從而導致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
這樣的現狀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么我們付出了很多,卻沒有預想的效果呢?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困惑之后,本人開始尋求改變這一現狀的對策,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做:
一、評價、修改及時跟進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頭說說看。”學生在課上寫成的習作,不管是基礎較好的,還是基礎較差的,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讓學生當堂朗讀自己的習作。在選取典型習作讓學生朗讀時,我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思索,并及時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一般先帶個頭,示范點評和修改幾處,告訴學生我這樣修改的理由,再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修改。在學生基本學會用修改符號進行增添刪改后,我又引導學生從材料選擇的新穎性、獨特性,對情節的設置、文章的構思等方面去評價自己和別人的習作,學生對作文的評價能力大有提高。等學生作文本交上來后,我總是全力以赴盡快批改,盡可能地趁學生對此次習作內容記憶猶新的時候,把作文本發到習作者手中,這樣及時反饋,學生閱讀老師批注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二、賞識評價與問題評價有機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記得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3是寫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味。班上一位習作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居然寫了滿滿三頁紙,他的習作題目是《剁椒魚頭》,仔細讀后,我發現他習作中詳細介紹了做剁椒魚頭的原料、步驟以及有關這道菜的傳說,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憑直覺,這些文字不太可能出自他之手),而對菜的色、香、味以及品嘗這道菜時的感受幾乎沒寫,也就沒有突出題眼“喜歡”這個詞。在小組同學互相修改時我和他說了會兒悄悄話,了解到他為了寫這篇習作,前一天晚上上網搜集材料,習作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從網上摘抄下來的。我沒有批評他的摘抄行為,在肯定他認真對待習作的同時,指出了他習作中的不足,他很樂意重新寫,后來他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修改,習作就比較成功。由此可見, 對習作有困難的學困生更要給予及時鼓勵、點撥,要用“放大鏡”去看待他們習作中的閃光點,多加欣賞,多加肯定,也許一個閃光點的發現,能給某位學生的習作帶來生機與轉機。
三、“評——改——評”步步深入,環環相扣
以往多數教師的批改是學生習作的“終審”,“一切都已成定局”,再修改好像沒有“意義”了,也就沒有人愿意依據“終審”再去修改,習作中的一切問題依然留在習作本上。每次學生習作完成后,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成績。在講評課上,我把選出來的典型佳作聲情并茂地讀出來(也可以讓習作者自己讀),一部分沒有被表揚到的學生心里有點失望。這時,我又通過投影,把部分優秀片段、佳詞美句、精彩的開頭結尾一一展示出來,看到自己的“杰作”,原先感到失望的這部分學生也很高興。接著,我把習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做上記號,在大屏幕展示, 引導全班學生一起評議,提出修改意見。聽了講評后,再讓學生在自己習作中自主選擇需要修改的地方認真修改,教師根據學生的修改質量重新給習作打等級。
在作文教學中,我一改以往習作“終審”為 “初評”,即在習作初稿評價中給予一定的等級(如優、良、合格、不合格),并告知學生,如果通過自改、互改,習作質量有所提高,就可提高等級。這樣,“評——改——評”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每次給學生多一點點機會,日積月累,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就不會只是一點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