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淺談個性化作文教學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文/徐小娟
發布時間:2012-12-11 10:43: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能有“言”出于“吾”口的表達。“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有給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才能自在翱翔,自由表達;教師“千教萬教教人寫真”,學生才能“千寫萬寫學寫真文”,寫出個性化的作文。對此,筆者做了以下嘗試,引領學生走上自由創意表達之路。
一、指導積累:讓學生融入廣闊的時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難想象,如果生活中對人和事物熟視無睹,且又語言貧乏,寫作時必定是無米之炊,受煎熬之痛。這種情形下的寫作,何談自主?而如果學生有了豐富的生活和文字積累,寫作時文思如泉涌將不再是稀罕事了。
1.語言積累。
積累是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新知識的生長點,也是形成創造能力的基礎。不少課文的練習題中提出了背誦的要求,這正是積累語言文字、謀篇構局的載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背誦的重要性。同時,大量的課外閱讀更是給學生一個無比廣闊的天地,傳統經典的文學、現代精美的書刊,無不會讓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思接千載、神游千里,思緒翩躚而無比怡然愜意,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也豐富了情感體驗,激發了思維火花。
2.實踐積累。
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思考,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百聞不如一見”,筆者更認為,“百見不如一試”。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調動一切感官去體驗。比如夏日下雨時,我們可以“攝像”——看看大自然中的事物在雨前、雨中、雨后各是什么樣子,發生了什么變化;可以“錄音”——聽聽風聲、雨聲、人們趕路、收東西的聲音……有了積累,學生有感可發、有話可說,必然像《課程標準》所說的那樣: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樣的攝像、錄音、品味、幻想……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讓其成為生活體驗的一種習慣,像呼吸一樣的自然。
(1)“隨時”觀察,促進個性化表達
很多人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形象:一個攝影愛好者挎著相機,走街串巷,不時駐足凝視,抬起相機,站立下蹲一番比對,上下左右一通試鏡,瞇起眼睛“喀嚓喀嚓”。一般人眼中很普通的一人一景一物,在鏡頭中剎那間成了一個英雄、一道風景。
孩子們成為這樣的有心人后,他們筆端的生活也會讓人怦然心動。一年級的孫琦鈺小朋友就寫道:
我家住在如城鎮××苑××幢—××室。家里有四口人:懶惰的爸爸、臭美的媽媽、勤勞的外婆、愛哭鼻子的我,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家。爸爸是個“電腦迷”,一有時間就坐在書房里打電腦,很少做家務。媽媽喜歡逛街,到了周末就往店里跑,一逛就是幾個小時。瞧她衣櫥里,爸爸的衣服只占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外婆非常勤勞,每天都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她炒的菜可好吃了,每天回到家,外婆已經把香噴噴的飯菜端上了桌。我喜歡畫畫、看動畫片。每當我看動畫片看得津津有味時,媽媽“砰”的一聲關掉電視,我就放聲大哭。這就是我的一家,生活在這樣一個溫馨、快樂的家里,我感到好幸福呀!
一個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個性鮮明,正是孩子在日常生活體驗的流露,讀來如親臨這個家庭,與這一家人相處呢。
(2)“天時”感受,激起傾吐的欲望
學校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天時”,創造機會,引導學生體會、感受,激發他們傾吐的欲望。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曾這樣寫道:下雪了,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大地披上了一層厚厚的地毯;大樹穿上了一件暖暖的棉衣,屋頂戴上了一頂雪白的帽子。課間,徐老師帶我們來到操場,小朋友們在雪地上忙開了。有的滾雪球,有的打雪仗,還有的堆雪人。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歡笑聲。我和小伙伴們堆了一只可愛的綿羊。我們用小草做了眼睛、鼻子和嘴巴,它正瞇著眼笑呢,好像在說:“我可愛吧?”最后徐老師給我和“小綿羊”拍了一張合照。今天我玩得好開心啊!
筆者為孩子們創造了親近自然、舒展心靈的機會,而孩子的筆觸則充滿童真童趣。
(3)“應時” 體驗,表達深厚的情意
除了抓住“天時”這樣偶然的機會外,我還“應時(利用各種特殊的日子)”積極組織活動,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為他們的成長打好深情的人生底色。
有一個小男生以《我為媽媽當一回“美容師”》展示了一幅這樣的畫面:
三月八日,媽媽的節日,我悄悄地準備實施那醞釀已久的計劃。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雞蛋戳了一個小口,讓蛋清流在面膜碗里,加入兩小勺珍珠粉和些許牛奶,再滴入幾滴蜂蜜進行攪拌,準備工作一切就緒。我神秘地對媽媽說:“老媽,你過來一下,有件事需要你配合噢!”媽媽嗔怪道:“臭兒子,你又要整我吧?小心我揍你!”我笑而不語,先放了一首輕松舒緩的音樂,讓媽媽有種在花園中漫步的感覺。接著,我倒了一盆熱水,用毛巾為媽媽熱敷,再用洗面奶把面部洗干凈,然后用按摩霜開始按摩,之后均勻的抹上自制的面膜……我興奮地說:“老媽,謝謝你的配合,這就是我給你的節日禮物,感覺如何?”老媽竟感動得一塌糊涂,不停地親我的臉,哽咽地說:“謝謝兒子,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此時的我,雖然有點累,但卻十分快樂、幸福,因為我給了媽媽一個美麗節日——給予,是快樂的。
十歲的小男生,課余正應該是熱衷于溜冰、踢球、游戲、動畫片,可是,你聽說過一個十歲的小小男子漢會幫媽媽做臉部護理的嗎?其間真意流淌,其文新穎動人。
二、減少束縛:讓學生展開飛躍的雙翅
減少束縛,主要指命題有一定的開放性,少些束縛。命題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看到題目就能聯想到生活中的人、事、物。這樣的命題會使習作內容盡量奔放、充實、有新意,利于學生自主地、有創意地表達。
筆者給習作的命題,有以下一些形式:
1.命題為寬題。
寬題作文,因為有廣泛的選材范圍,選材時可以貼近自己的生活,任何人都有材料可寫,而且可以寫出真情實感。
2011年4月25日,我們學生在校完成了一篇課堂習作《心兒怦怦跳》,一篇文章的開頭震撼了我:“四川告急!玉樹告急!云南告急!日本告急!”顯然,小作者關注的是災難殺手——地震!顯然,讓小作者“心兒怦怦跳”的,不是自己的困難、遭遇,是社會!結尾處,孩子寫道:真希望我的心兒不再怦怦直跳,因為,我的心兒不再怦怦直跳了,就是因為天下平安了!
這是一篇課堂作文,可見,文中事件一定是深深撼動了小作者心靈,因為在完全獨立作業的狀態下,只有深深震撼自己的事例才能下筆如有神。說來更觸動我的是,這個孩子,平時寫作并不是太出色。
2.默劇解說作文。
通過某一現場表演的默劇,以簡單的行為表演藝術表現一定的內涵,學生觀察了,借想象作無拘無束地發揮。如表演者一老一少吃蘋果,老者將果核扔到地上,少年將老者丟的果核撿起來,跟自己的果核一道丟進垃圾箱。這樣的鏡頭會令學生激動、憤慨,筆端真情流露。
3.話題作文。
從社會現象中,選取某些鏡頭,讓學生以此為話題,表達所思所想,往往會收獲“無心插柳”后的宜人綠陰。
日本“311”地震后,筆者播放有關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視頻《拯救切爾諾貝利》,以給學生解開核泄漏的神秘面紗,消除恐懼心理。
那天,胡添堯寫道:從現在開始,要用實際行動,來保衛地球有限的資源。作為小學生的我們,節約是重要的第一步:夏天少開空調,改吹電扇,或者提高空調溫度;冬天少開空調,改用熱水袋…………
季佳穎說:雖然核發電衛生方便,可一旦泄漏,卻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它一邊造福于人類,一方面潛藏著無限的危機。它是一把雙刃劍!生命是如此寶貴,可人類卻在享受著對生命有嚴重威脅的核電能!生命一旦失去,就永遠回不來了。我要努力學習,將來也成為一個核能科學家。我要讓核電只會造福人類,而不會對人類有絲毫威脅!
讀著讀著,不禁驚嘆于孩子們的廣闊思路,他們看待問題時從橫向上無限拓寬,從縱向上無限深入。
5.符號圖形式的想像作文
簡單的符號圖形比文字表達含蓄、簡明,更易激起聯想。允許學生添畫幾筆賦予新的意蘊,進行想象成文。這樣的作文練習,一年級說話起步就可以開始著手訓練。比如,用手指肚蘸上彩色顏料在紙上按一按,添畫幾筆,便可以變成云朵、鮮花、雨傘、小孩、小雞……組成一幅奇妙的圖畫,再練習說話。可以說畫面內容,可以說制作過程;可以如實反映畫面內容,可以賦予想象。
6.心語作文
像六年級的《××,我想對你說》之類的作文,往往是學生平時不敢寫的、不便寫的、不好寫的、不易寫的,這些久郁于胸的話今天可以在作文中一吐為快了,學生當然像是長出了雙翅似的“下筆如有神”了。
曾經有學者作過這樣的調查:“O”是什么?機關、公司人員沉吟半天,說:“等我們研究研究再說。”大學生、中學生思考一會兒,說:“是英文字母O。”小學生眼睛一眨說,是拼音字母O,是數字0。幼兒園小朋友脫口而出:是月亮、是太陽、是皮球、是眼鏡片……同樣的問題,因為被試者的文化層次不同,心理特點不同,竟然會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答案。他們誰答錯了呢?誰都沒有錯!但有一點毋用置疑,幼兒園小朋友的回答最有創新意識。其他的人,知識是廣一些,但思想受到的束縛太多,要“沉吟半天”,要“思考一會兒”,要“眼睛一眨”,唯有幼兒園小朋友,他們無所顧忌“脫口而出”。作文教學也是這樣,少一些限制,少一些束縛;多一些感知,多一些體悟,學生表達的“雙翅”才敢展開,才能在寫作的高天闊海中飛躍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