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病堅持工作”可以已矣
作者:■文/王淦生
發布時間:2012-12-11 10:34: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帶病堅持工作”,在我們這個國度里一直就被視為一種品行的高標準而被主流輿論所推崇、嘉許甚至鼓勵著。這種思維的濫觴可能源自于戰爭年代的“輕傷不下火線”。戰爭年代遺傳下來的某些“慣性思維”是否仍應成為今人的思維模式?
時下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的醫療保險體制的改革,正是為了從物質上保證每個國民的生存質量,而“健康至上、生命至尊”這一理念也同樣應成為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念固守于我們的價值體系之中。而這種追求健康、敬畏生命的全民意識的構建,其重要性甚至并不在物質上的巨大投入之下。反觀社會對販夫走卒、民工、乞丐等弱勢群體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危的漠視,就算對我們的“社會精英”的健康與生命,我們的社會又是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我們可以隨便翻開任何一本英雄、勞模的先進事跡匯編,是因為他們的自我犧牲(健康或生命)換得了這份榮譽,還是我們的政府部門只是將褒獎的眼光盯著那些因正義事業而非死即病的人?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英模者,公眾學習仿效的楷模也,我們的政府部門也許沒有動員大眾為革命事業舍棄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觀,但至少對那種不顧個人安危而玩命工作的舉動還是頗為贊賞的吧?
前不久獲知一位剛剛不惑之年的女校長癌癥術后放棄休息最終倒在校園里的消息,心情非常之沉重,當然事發之后都是由政府部門出面主持隆重的表彰儀式,進行各種榮譽稱號的追認,以至掀起學習該同志的熱潮……可這能換回一條鮮活的生命嗎?能換來一個圓滿的家庭嗎?那些工作真的比一個人的生命還重要?家庭里失去一名重要成員、教育界失去一位優秀教師、地球上失去一個永不復還的生命與少上幾周課、丟下幾個月工作相比到底孰輕孰重?這類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我們需要的究竟是“學習”還是反思?
帶病堅持工作,有些是強烈事業心的驅使,但不可否認也有不少乃是制度所逼。比如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就明文規定,員工除了因公出差或公派學習,凡事假、病假都要自己請人代班,并扣發獎金、津貼,超過一定時限還要扣發工資。所以不少教師小病能扛就扛,扛不住也就是抽空打個點滴再繼續上班。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赴美留學并留美工作的同學的介紹——人家“正宗”的資本家似乎還比我們的某些“人民公仆”多一些人文情懷。
我的一位同學在美讀完博士后找了家高科技企業就業。這家企業的每位員工按各人的資歷每年均可享受到天數不等的帶薪病假。請假很簡單,假期在三天之內的,只要打個電話給上司說你因病不能上班就行了,至于哪兒不舒服,則完全沒有必要說明;假期在三天以上的,需要醫生開的病假單,病假單上也不會寫病因,因為在美國健康問題完全屬于個人隱私,任何人不能過問,醫生也不能隨便透露你的病情。如果病情較重,需要長時間恢復的,先用上你這一年的病假,如果病假不夠用,還可以用上你下一年的病假。而這期間的工資津貼都是分文不扣的。我國從去年開始啟動了“帶薪休假”制度,在“帶薪病假”這一點上是否也應盡快“與國際接軌”?在這件事上所體現出的人文價值是要遠大于它的實用價值的。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崇尚“帶病堅持工作”都是不應提倡的觀念,可以已矣!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