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作者:西安石油大學思政部 陜西西安 張 莉
發布時間:2012-12-11 10:00: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影響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帶來一定沖擊。迎接這一挑戰,從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公民意識教育主題網站,注重校園文化與實踐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效應,減少甚至消除其負面影響。
[關鍵詞] 網絡媒體 大學生 公民意識
大學生公民意識是指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對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體地位、應享受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的自覺認識。大學生公民意識在內涵上主要包括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和公德意識三個層面。作為國家中流砥柱的大學生,其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已引起廣泛關注。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同時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也困擾著大學生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產生一定沖擊。如何有效發揮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盡量減少甚至消除消極影響,是當前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因而,探索網絡媒體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路徑,成為一項緊要的工作任務。
一、網絡媒體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影響的分析與反思
由于年齡、閱歷、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的局限性,網絡媒體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公民意識有一定影響。從學生角度來看,第一,閱歷豐富、思想成熟、價值觀人生觀趨于穩定的學生相對于其他學生不容易受到網絡負面新聞的影響;第二,法律素養較高的同學在面臨形形色色的新聞報道時,表現得更理性,傾向于用自己的知識進行分析,在利用網絡媒體對政府進行監督、參政議政方面做得更積極、成熟。第三,新聞媒介素養的不足也是影響公民意識的負面因素之一,如很多大學生對網上的娛樂信息感興趣,上網交友、娛樂聊天成為他們上網的直接原因。普遍缺少利用網絡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和對公共利益進行自覺維護的意識。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與莫頓認為,大眾媒介具有“麻醉功能”,它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中,受眾就會不知不覺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于“被動地知識積累。”①因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良好的上網動機、行為模式,是當前思想工作應當注意的問題。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來看,大班教學、不固定老師的上課方式使得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交流很難真正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許多學生把信息的獲得求助于網絡,因而,網絡環境下探索高校德育活動的新思路,主動建設網絡社區、深入網絡社 區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創造民主活躍的校園氣氛,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實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型路徑思考。
二、應用網絡媒體,強化對大學生公民意識正面影響的具體對策
1.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提高。種種跡象表明,大學生公民意識能力越高,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也相對要 小。當前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整體存在滯后一面。其主要表現為:第一,重視不夠。長期以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側重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忽略公民意識教育。第二,公民意識教育缺乏系統性。第三,高校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教育合力,推動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因而,在今后的教育中,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通過兩課老師之間的溝通配合,促進公民意識教育的系統化初步實現。另一方面,注重理論教學與日常生活教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配合,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質量。首先,可在日常教學中,結合大學生身邊某些相關的法律,做到法律教學與大學校紀校規,公德教育與校園公德,日常生活公德等行為方式結合,實現既自然又便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效果。其次,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職工作與兼職工作隊伍的緊密配合,實現優勢互補。
2.構建公民意識教育主題網站,發揮“輿論優勢”。大學生獲取新聞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校園網絡,根據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的發展實際,建設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區共享資源和主題網站等,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的現實需求。可采取新穎的、靈活多樣的模式,聯系當前熱點問題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專家、學者據理分析,引導學生縱向橫向客觀分析問題,冷靜對待問題。結合高校學者、專家云集的特點,促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定期的網上互動,適時解答學生困惑,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負面新聞,增強其對國家、社會使命感、責任感。師生之間互動的展開,也有益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提高其媒介素養能力。
3.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強化公民意識教育行為實踐。大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大學生只有將自己的主體意識及民主法治的觀念在社會實踐中予以檢驗,才能做到知行統一,使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學校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從班集體建設、學生會干部的民主選舉與監督到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開展,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公共精神。通過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三下鄉”活動,社區法律咨詢服務等活動的開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了解社會國情,強化其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愛國情懷。
注 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6.
參考文獻:
[1]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6.
[3]李瑞清.時代視野下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4]鄭小敏,喬鵬,邢姝,戚雯.網絡負面新聞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5]邱昊.數字時代高校媒介素養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J].今傳媒,2011,1.
[6]張再興.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突破點[J].高校理論戰線,2011,2.
[7]張海芳.從班集體建設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