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生命教育必須走出忽視教師生命教育、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生命教育、將教育職 責歸于少數人的誤區,在教育理念上、生命教育內容及形式上,遵循生命教育的目標要求,更新理念,彰顯人本精神,促進大學生的生命歷程走向和諧和無限。

[關鍵詞] 生命教育 機制構建 大學生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陜西省高校生命教育理論構建與實踐運用”(SGH0902131)、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課題“新形勢下高校生命教育理論構建與實踐運用”(09JK08)。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接受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社會之中,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1]與“大學前”生命教育漸次完善和“大學后”生命教育缺失相比較,目前的大學生命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在“大學”這一社會特殊機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教育在內容上只關注普遍的原則、規范,而忽視學生的生命感受和體驗;在方法上,基本上把教育處理成一個單向度的知識傳授與灌輸的過程,較少關注大學生命教育的獨特品性,這就需進一步進行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

大學生生命教育面臨的困惑與問題

1.忽視了對教師的生命教育。教師的生命狀態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效果。一直以來,我們強調了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成全學生的生命,卻總是忽視教師的個體感受,很少針對教師個體,關注教師的生命意識、生活狀態、個體生命的成長等。

2.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個體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而生命教育是以個體的生命活力為基礎,以承認不同稟賦、性格和能力的差異為前提,以倡導與自身、自然、社會、他人整體和諧為目標,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開發人的生命潛能,構建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養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體現鮮明個性、掌握創新能力的提升生命質量的活動。[2]由此可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其內涵更深、外延更廣。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不了生命教育。

3.把生命教育的責任委托給思政教育。開展生命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正確的生命觀作為個體的人存在的基礎,就沒有人的發展,更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生命教育不是一門專門的課程,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內容之中去,滲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大學生生命教育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1.重視在教育理念中貫穿生命教育的要求。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根本上講就是學校教育要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樣的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人人可以成才的觀念貫穿教育全過程。換言之,教育的進行意味著生命的展開和成長,教育沒有外在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3]這就要求新形勢下高校在教育理念要徹底擺脫“工具理念”,樹立生命教育的教育教學觀,擺脫單純追求規模發展、硬件建設的意識,更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學校的內涵建設,積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關注學生本身,提升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品質。

2.突出教育路徑選擇的主體性和個性。生命不僅意味著生存、活著,而且更在于生命的意義,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顯生命的獨特個性。[4]生命教育的中心是人,這種特殊化的對象要求教育必須從人本身出發,持久地、耐心地、細致地關注每一個個體,成全每個生命。為此,生命教育實施的路徑選擇上,必須貫穿人本思想。以人為本的教育,強調的是尊重個體,強調的是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多樣化要求高品質的學校生活。高校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這一需求,應遵循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合理設置專業和編制課程體系,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3.凸顯生命教育內容上的人文精神和幸福觀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發展人、完善人為根本追求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全人”,生命教育的根本作為在于引導受教者追尋生命的終極價值——幸福。大學生要獲得精神生活的幸福,高校除了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外,更需要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大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題,以文化建構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體現、生命確立、生命發展的法則和原理,是人文素養的核心與靈魂。[5]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凸顯人文精神和幸福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使生命最終突破個體的界限。

4.強化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生命關照。大學生命教育對象具有其獨特性。他們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戰權威,在受教育過程中,他們更相信自己親歷的真實體驗而非單純的說教。因此,生命教育的形式就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要體現多樣化和生命關照。第一,生命教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向是全員參與。教育的“全人”本質要求在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都去關心學生生命成長。第二,發揮“兩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突出課程教學的特殊性。在課程體系運行中加強教學針對性的實踐,充分挖掘和發揮課程的文化內涵與育人功能,彰顯課程特點和教學重點。第三,關注學生生活需要。關注大學生的生活需要重點應關注其生存環境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人生價值需要,要經常和學生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第四,加強生命的實踐體驗,培養生命情感。在教育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結合社會重大事件等,用鮮活的生命故事引領大學生生命成長。第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生命體驗環境。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與大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為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就大學生困惑的生命問題、情感問題等舉辦專題講座等,激發大學生的自主、自尊、自豪感,讓學生從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形成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陳黎東.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7.

[2]王北生等.生命的暢想——生命教育視閾拓展[M].第一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3][5]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

[4]樊浩.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其價值合理性[J].江蘇教育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