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技術工人是企業生產正常運轉的基礎, 其素質的高低, 關系到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有一些有利條件,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文章闡述了農民工轉型時期的幾個對策,同時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對高等職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如何積極應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工轉型培訓的難題,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辦學功能和服務定位,拓展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新路子。

[關鍵詞] 農民工轉型 城鎮化 轉型對策 高職院校

基金項目:安康市科學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 編號:11AK09-07;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1Z55。

技術工人是企業生產正常運轉的基礎, 其素質的高低,關系到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要發展,光靠一定數量的農民工參與企業生產活動是不行的,更需要技術性工人,因此,農民工要想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完成向技術工人的轉型。

一、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民工在中國經濟中的十大歷史性貢獻》中稱,總數1.5億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占全中國加工制造業工人數量的68%,占建筑業的80%,占第三產業的52%,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壯大了中國產業大軍;成為農村社會脫貧的主力,改變了中國消費結構和模式;推動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市場化;形成了新一代的中國農民等等。農民工整體素質偏低,學歷層次不高,沒有或很少經過培訓,沒有或極少有專業技術職務或技術等級。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向對技術工需求轉化”的要求很不相稱,因此,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主體的農民工向技術型轉變,是更好發揮作用,為我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的有力保障,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企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作為企業的主要用工,農民工的素質不一定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應該相應有一定提高。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背景下,掌握新技術、會操作現代化設備的技術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符合要求的技術工人卻難以招到。特別是經濟較發達地區,企業面臨轉型和技術升級壓力較大,“人才短缺”問題逐漸凸現,從而制約了企業發展。

缺乏高技能人才就等于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比如,深圳一家制表企業采用瑞士的先進生產設備,在手表的設計和數控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近,帶著自認為是最好的表殼表帶產品去與瑞士同行交流,人家拿放大鏡一看,卻認為是“半成品”。關鍵的原因在于后續的精密處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技術工人的技術水平差距很大。

二、影響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的一些突出問

1.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職業發展空間狹隘

青年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文化素質較高,但整體上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調查顯示:63.7%的青年農民工的學歷水平在初中以下,而具有高中學歷的僅31.5%,大專學歷的僅4.8%,這也是其多從事低技能、高替代性的體力勞動的一大原因。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條的中低端,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事技術要求低、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高以及其他城市居民不愿從事的工作,分布在工業制造業、建筑行業、餐飲業、商店服務業、娛樂行業等,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民工提出的要求,也制約了農民工職業發展空間的拓展。

2.社會參與不足,素質提升困難

農民工經常選擇的都是看電視、會朋友,聊天、睡覺等,很少參加城市里的各種社會活動,在生活上缺乏照顧,精神上缺少交流,社會業余活動參加的非常有限,進城后心理發展狀況差,感到自卑和孤獨,心情比較壓抑,情緒比較低落,處于亞健康狀態。他們渴望發展、渴望實現自我,但又因種種原因難以實現,只能選擇繁重的體力勞動,學不到職業知識和技能。加之所從事的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待遇低,很難有時間、精力去充電提高,素質提升較為困難。

3.技術崗位缺口大,農民工適應性差

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加快,傳統的靠體力生存的“苦力”市場逐漸萎縮,一大批需要專業技能的企業誕生。這就造成了部分行業出現了 “民工荒”。因此,在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同時,不要忘記讓“農民工”也跟著轉型,否則,轉型后的企業就會缺少血液,無法生存。農民工適應性差也是造成“民工荒”的原因。農民工對自身提高技術缺乏信心,處于被動地位,也沒有資金支持自身提高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安康市技術工人總量中, 高級工占1.5 %, 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0.2%。按照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的人力結構配備比例等推算, 安康市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缺口已達2千人。究其原因: 一是原有的職業崗位產生了既分化又復合的現象, 使原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 二是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文化和能力要求也大大提高。三是在國家教育領域中, 長期存在重科學輕技術、在人才培訓上重學科而輕技能的現象。

4.農民工用工市場匹配不佳

企業招工如饑似渴,而農民工求職卻有困難,農民工用工市場匹配不佳。我國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大部分企業需要一定技術,這使得低技能人員在快速變化的勞動市場背景下非常脆弱,而農民工升級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的意識滯后,資金有限,行動遲緩,就業難度可想而知,更不要說獲得優厚工資待遇,同時,與市場相適應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受制因素多,農民工技能升級的投入資金有限,受政策、制度的影響較深,社會沒有為他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創造條件和良好環境,缺乏動力和保障。

5.政策扶持不夠,社會保障不到位

針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與指導不夠深入。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機構,無論從培訓方式還是內容上都遠不能滿足農民工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農民工社會保障不到位。農民工大都承擔收入低、工作環境差的工作,并且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工作缺乏穩定性,又無法享有城市居民所擁有的社會福利,沒有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入學困難重重,而且用人單位一般不接受其黨團關系,無法參加黨團組織生活,也沒有自己的工會組織。嚴格的戶籍管理使農民工不能得到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許可,子女入托入學困難,為此所付出的費用對收入菲薄的他們根本無力支付,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覆蓋農民工群體,使他們無法抵御城市工作和生活中的風險。工資拖欠等現象嚴重,法律訴訟舉步艱難,他們在工傷、醫療、養老、失業、生育等方面的權益不能有效保障。

三、 實現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的對策

1.發揮政府職能,完善農民工的基礎教育與職業培訓機制

完善農民工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機制,政府要先行。一要堅持把農村教育擺在國家教育發展重中之重的地位,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展“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協調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發揮各自優勢,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把職業教育作為“三農”服務的重要形式。二要加大對各級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他們在培養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才上的基地作用,增強職業培訓的效果和實效性。 三要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等部門所屬培訓機構的職能作用,統一規劃、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和工種,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為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四要指導企業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督促、檢查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費的落實情況。五要采取“農民工培訓政府埋單”、勞務輸出地政府部門免費培訓、用工單位的義務培訓等辦法,為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2.發揮企業作用,全方位加強農民工培訓,為企業發展注入長久動力

企業是農民工工作、學習和生息地,對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勞動者最為熟知,一要更新理念,明確定位,高度重視培訓工作。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體現在企業培訓和企業文化的競爭上。從許多知名企業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出,對企業而言,員工培訓是一種間接投資,要通過對員工的改變來產生綜合效果,取得的效益是潛移默化的和可持續的。二要完善機制,創新方式,扎實開展全方位培訓工作。通過健全制度,整合培訓資源,采取工學結合等有效方式,理實結合,使農民工在生產線上提高技術。三要加強對農民工的企業文化教育,使其經企業當作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同時,企業也要從各方面為農民工創造“家”的感覺。

3.發揮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作用,持續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

一要調動各類職成學校和各種教育培訓資源積極性,充分發揮現有優質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面向農村以及已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培訓,為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和創業提供幫助。二要堅持不斷地為一線農民工培訓搭建平臺,創造機會。適應崗位需要,實施初級技能培訓;適應城市生活,提升文明素質;適應企業發展,強化專業技術培訓;適應社會進步,開展學歷教育。三要開展擇業觀念教育和創業知識教育, 加快觀念的轉變, 促進農民工改變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開拓視野,樹立致富思進, 敢闖敢干的拼搏精神。

四、農民工轉型培訓給高職院校帶來機遇和挑戰

企業轉型升級,昔日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工必須實現向技術工人的轉型,而解決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大力發展,這給職業院校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挑戰。職業院校要抓住這個機遇,迎接挑戰,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扎實做好農民工的轉型培育工作。

1.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的影響,加之現行招生制度的導向作用,職業教育常常被視為“次等教育”, 在農村存在“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思想,對職業教育心存偏見,片面認為職業教育是非正規教育,職業院校也成了成績差、表現壞、升學無望者的收容所。特別是在農村,很多人以為上學就要上高中、考大學,接受職業教育沒有出路的,還不如直接出去打工。因此,很多考大學無望的農村青少年初高中畢業后就直接流向了勞動力市場,成為既無知識又無一技所長的農民工,混跡于建筑等低端行業。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職業教育的優勢,學習專業技能的前途,力爭使農民工都了解、認同職業教育。大力宣傳國家和省、市關于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優厚政策、措施,宣傳職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同時,宣傳當前我國農民工就業的現狀以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創業成功的典型事例,讓農民工看到、感覺到、認識到職業教育帶來的好處,從而轉變思想,改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廣泛宣傳市場用工需求情況,跟蹤報道典型的就業案例,提高農民工對職業教育良好發展氛圍的認識,增強吸引力。通過媒體向廣大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廣泛宣傳職業教育院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及辦法,使資助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2.切合實際,與農民工需要相結合

高職院校要在做好現有學生培養的基礎上,瞄準農民工教育市場,在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針對農民工的需求進行拓展,把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當前用工實際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對農民工技能的需求變化,依靠院校的硬件設施及師資優勢,積極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緊密銜接的培訓項目,力爭使農民工發展有基礎,拓展有后勁。鑒于青年農民工網絡的普及率,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職業院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網絡教學,讓農民工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規劃,在業余時間,靈活選擇課程進行學習,對農民工進行遠程培訓。

3.立足區域社會,為區域農民工的培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安康是一個欠發達的山區市,7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技術工培訓有強大的市場需求,這為安康職業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挑戰,必須加強培訓力度和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水平和服務質量。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區域高職院校,在此轉型培訓中要發揮重要作用,抓住機遇,主動承擔社會職責,立足企業和農民工之所急,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開展農民工向技術工的轉型培訓,并要確保質量。一要立足區域社會,在專業設置上,以技術人才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的原則進行培訓;在教學內容上,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制訂既符合企業用工需求、又能為農民工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案和課程設計,將理論知識、實用技能有機結合;在教育培訓方法上,將生產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重點在實踐教學環節,積極培養農民工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行工學結合;在師資選配上,以熟悉企業情況的“雙師型”教師為主,采取農民工喜聞樂見甚至是手把手的技能傳授方式;在考核評價上,應根據實際以技能考核為主,考核合格頒發高職院校規范的學歷證明,提高接受培訓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二要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路子,實現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相輔相成,給農民工多渠道、多選擇的教育平臺。2010年, 安康市對農民進行“ 引導性+ 職業技能”的“ 兩段式” 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要以本地區產業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校企結合,積極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主動與省內外職業培訓院校和用工企業聯姻,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或委托培訓”, 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上培養,打造培訓—就業產業鏈,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勞務培訓。四要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做好與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和溝通管理工作,逐步建立政府—院校—企業相互配合的農民工轉型培訓和就業機制,多方配合,共同制訂農民工轉型培訓的規劃,并注重發揮企業工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鼓勵企業參與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習基地,共同推動農民工靠技術就業。五要注重建立和逐步完善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的服務體系,形成包括信息發布、企業實訓、政策咨詢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信息服務網絡,提供綜合的就業信息、培訓機會、就業崗位,提高農民工培訓就業的技術性、有效性、穩定性,真正把農民工向技術工轉型的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永法.產業要提升離不開技術工[N].中國紡織報,2011-2-24:001.

[2]王健瑋.將農民工培養成真正的產業工人大軍[N].中華建筑報,2008-3-18 :007.

[3]白鑫剛.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強青年農民工培養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