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礎課如何為高職專業課教學服務的調研報告
作者: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寶雞 秦金華
發布時間:2012-12-10 17:43: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為全面改進高職院校基礎課程建設及教學現狀,切實加強和促進基礎課程教學效果,使之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轉型中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教學,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我們以本院基礎課教學為例開展專項調研,針對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合理定位,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課兩大關系,突出高職特色,提高基礎課對專業課教學的服務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關鍵詞] 基礎課程 建設 調研
為全面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建設及教學現狀,切實加強和改進基礎課程教學效果,使之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轉型中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教學,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2012年4月~7月我們以我院為例,采用走訪座談、發放問卷等方式,圍繞“基礎課程在區域職業教育轉型中如何緊貼專業為之服務”這一論題開展了專項調研。
調研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一大批優質精品課程脫穎而出,成為課程改革的核心與示范。在這如火如荼的課改熱潮中,高職基礎課程的改革卻步入了比較尷尬的困境,高職基礎課程問題已成為眾多基礎課教師面臨的難題。
摸清癥結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要從職教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方面尋找答案。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大規模興起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同國內其他教育相比,基礎薄弱。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院校肩負著更大責任。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應在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上創造自己的特色,正確處理好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系,做好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相互服務,培養出具有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專業人才。基于這種客觀要求,結合學院基礎課程實例,開展了此次調研。
調研的基本情況
在工學結合、實用至上理念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把目光和精力大都放到了專業課上,這種傾向極大地弱化了基礎課程的地位,加上高職基礎課程自身改革乏力,導致許多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面臨“出局”的命運,就我院來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生物等基礎課程開設很不理想,有些系部直接取消了基礎課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基礎課程自身而言,其在課程定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尤其是以下幾方面問題最為突出:
(一)基礎課程的定位不準,理念不新
職業教育有關育才與育人的理念取舍,令職教課程體系的創新在基礎課程部分無從下手,按照基礎課程有用、夠用、實用,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定位,基礎課程的學科體系將徹底打破,依據職業領域與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現在普遍設置的基礎課程將在解構之后融入專業學習領域的各個學習情境之中,即學習某門基礎課程或基礎課程的某個部分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是既定的,功利的,基礎課程充其量只是專業課程的附庸而已。這種改革的方向雖然扭轉了某些職業院校把基礎課程過度拔高,開設成與大學基礎工具課相同的錯誤做法,但這種改革理念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基礎課不僅僅具有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工具性功能,更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教化功能。基礎學科本身具有嚴密的系統性與邏輯性,解構重組不一定符合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的普遍規律。基礎課程合理確定定位已勢在必行。
(二)基礎課程服務于專業教學的作用發揮不力
從基礎課程開設與教學的實際來看,基礎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普遍較低,課程開設的效果普遍較差,這與基礎課程為專業學習服務和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差距較大,按照目前認同度較高的基礎課課改要突出實用性、職業性、生活性的課程設計理念,基礎課程要突出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著力使課程教學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從而彰顯出職業院校基礎課作為職業教育課程應有的“姓職”的課程特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礎課程往往以學科為中心,以學科分類為基礎構建課程科目,這種學科本位課程由于堅持學科本身的相對獨立性、系統性、完整性,大多割裂了各學科科目之間、基礎學科與專業科目之間的相互聯系,造成課程體系中間課程內容經常出現相互脫節、相互重復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成為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障礙,而且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基礎課程實用性的認同,也不利于學生將所學各門科目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綜合運用于分析研究及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據多數學校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學生冷遇基礎課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需求、興趣與課程本身的目標要求不相吻合,基礎課程要想被重視就要切實發揮好服務于學生專業學習的功效。
(三)基礎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和就業導向性以及巨大的就業壓力,迫使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必須面向教改實際,樹立基礎課教學的就業導向理念,把高職學生普遍關注的就業能力問題作為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并貫穿于課程改革的各個環節,在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要把知識傳授的基礎理論課轉變成具有吸引力和教學實效性以及學生認可度的能力訓練課程,這對基礎課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能力是一大挑戰。就實際來看,大多數教師忽視學生專業課學習與講授內容之間關系的傾向較為突出,學生感受不到基礎課程學習與專業學習及今后的工作實際有什么聯系,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對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
(四)基礎課任課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基礎課的任課教師不僅應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扎實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還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與豐富的人格魅力。但高職院校的基礎課教師大都來自于基礎學科,缺乏專業教育所必需的雙師素質和指導學生開展技能訓練的示范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基礎課程在教學及理論研究上,始終走不出重理論傳授、輕實際能力培養,重基本原理研究、輕學習能力、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范疇。同時,基礎課門類繁多,任課教師水平差異較大。高職院校有限的教學資源大多優先滿足于專業課程。這些因素都對基礎課任課教師的課改熱情與提高課程質量的動力產生著消極影響。
調研結果及建議
盡管高職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備受冷遇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高職課改必須涉及基礎課程領域,從我們調研情況來看,基礎課程由于其自身在定位,理論與實踐結合及服務專業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致使基礎課程應有的價值發揮不夠充分,學生對基礎課程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因此,要進行基礎課程改革,就要切實以提高基礎課程服務專業課教學為抓手,著力彰顯基礎課程應有的價值,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從而,為基礎課程本身在激烈的課改中贏得一席之地。要實現這一目標,基礎課改革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合理定位,處理好兩大關系
1.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互為補充的關系。在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并不是一種“無用”與“有用”的關系,只是在以專業課程為中心的背景下,基礎課程被人為地邊緣化罷了。雖說專業課程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過程中發揮了其他課程難以發揮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強調專業課程的同時,也給予基礎課程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應有的地位,重視發揮素質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如此兩者之間就有可能實現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2.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促進、深化關系。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和諧關系還表現在兩者之間是一種不斷促進、深化的關系。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征,客觀上要求高職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綜合性,使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在身心方面和專業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具有綜合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需從原有的基礎性功能轉變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學生職業技能形成的服務性功能。即基礎課程設置既要考慮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求,還要考慮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形成所提供的服務,以體現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服務的針對性。
職業教育只有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在兩者之間構建一種和諧關系,改革以往片面強調專業教育、忽略基礎教育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重視人才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教育”和“過弱的素質教育”等問題,為社會、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突出高職特色,提高基礎課對專業課教學的服務能力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實踐教學占主導地位,基礎課不可能有很充裕的學時,同時實行工學結合,基礎課的連續性也會被打斷。所以適應高職教育特點,著力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性已迫在眉睫。
1.借助多媒體及網絡平臺,拓寬教學渠道。要借助多媒體手段,把生硬的講授轉變為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簡潔明了,同時,要抓住課程建設等契機,建設課程網站,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方便學生隨時上網學習,測試,提問等,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學生工學結合開方便之門。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核更加客觀和人性化。我院《高職實用語文》建設的課程網站運行2年多來,效果較為突出,學生普遍歡迎這種教學方式。
2.突出職業教育特色,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基礎課要真正實現為專業課服務、為高職教育服務就必須和高職教育密切結合,采用“走出去請進來,課堂搬到現場上”等多種教學形式。如,思政課中愛國主義教育把學生拉到“扶眉”戰役紀念館,讓學生邊看邊聽,感受就會更加深刻。法律教育采用模擬法庭等實踐演練方式進行,數學課逐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把專業問題和數學建模相結合。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應用數學的價值,變數學之枯燥為有趣,喜歡數學。這樣做學生受到身臨其境的教育效果。
3.配合工學結合,改革教學手法。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特點,基礎課可實行模塊化教學,改變傳統系統授課的方法,引進自學和實踐模式,這樣有利于工學結合和工學交替。思政課、數學課和語文課,都可按獨立的教學內容劃分模塊,按模塊授課,按模塊考核。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報告會,講座,文學鑒賞等方式靈活進行教學,這樣基礎課就不用再與專業課爭學時,相反還為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總之,基礎課程只有緊跟職教改革的步伐,科學界定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學科使命,貼近職業實際,貼近學生實際,真正以學生的發展和成才作為改革的著力點,切實發揮好服務于專業課教學的作用,才能最終擺脫受人冷落,甚至在職教課程改革中“出局”的窘境。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論職業院校的普通文化課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2]陳桂良.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3]陳向平.高職公共課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27.
[4]陳家頤.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