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思考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賈 嫚
發布時間:2012-12-03 15:37: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文章首先對我國開展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之后,文章從學術性標準、職業性標準、人格品德標準三方面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思路。文章擬通過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構建的必要性和構建途徑進行分析,旨在推動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進一步完善,推進高等藝術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 高等藝術教育 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必要性 思考
引 言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傳承是需要多重途徑并行作用的,藝術就是其中一個分支,對于豐富文化形式,提升文化魅力,弘揚文化精髓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正如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教育應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藝術對于個人來講,也可以塑造人格,凈化心靈,同時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提高人們的修養,陶冶人的情感,鼓舞人的進取精神乃至提高人們的氣質。高等藝術教育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重要途徑,一直為社會所重視。但目前高等藝術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持續發展。但目前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的培養體系一直都是“各自為政”,包括影視、音樂、美術、舞蹈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沒有一個嚴格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尤其在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高等藝術教育更是幾近泛濫之勢,越來越多的高校都開始開設藝術教育。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約有597所高校開設了不同類型的高等藝術教育,包括比較傳統的表演、美術、戲曲等,同時也涵蓋了許多新生學科,比如設計藝術、廣告設計、媒體藝術、文藝展演等,已經實質性地發展成多學科專業并行相互融合的態勢[1]。其實,在目前這個社會中,高等藝術教育日益“走紅”并非偶然,而且具備很大的必然性,一是因為藝術教育的名字比較好聽,容易招來生源;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大部分專業相對于工科、農科來講培養成本比較低。但是招生學校的多樣化,招生規模的膨脹化,其人才培養質量如何保證卻沒有一個系統的標準,因此導致目前高等藝術教育可謂是魚龍混雜。為此,建立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等藝術教育體系,制訂符合社會主義文化方法方向的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推進藝術教育深化改革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構建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依賴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可以說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規模標志著這個國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而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才真正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教育實力[2]。高等藝術教育也不例外,并不是說我們的招生規模擴大了,專業多了就代表我們的質量提高了,而是要看培養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滿足社會需求,是不是可以促進人自身價值的最大限度實現,以及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質量、社會服務質量等方面。所以很多人說,高校這個作為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儲存知識的殿堂,正在逐漸走向社會發展的中心,其人才培養質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要想實現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就必須要制訂統一的參考標準,比如學生畢業后英語的水平、計算機的水平、思想道德方面的標準、個人業務知識的程度、審美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否健全等等。否則,我們不同學校開展高等藝術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沒有一個標準,那就只能是各自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培養,有什么老師就開什么課,有什么條件就教什么學,那這樣的高等藝術教育就談不上什么發展。
關于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設的思考
我們經常在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說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標準應該是什么樣子?什么樣的人才算是高質量的人才?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具體可以量化的標準去衡量什么樣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標準,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肯定不單單針對培養出來的學生學習成績是不是好,或者是不是取得了什么證書作為標準。而實際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范疇,對于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指標標準建設來說,我們主要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包括人才的學術性標準、職業性標準、人格品德標準三部分[3]。
1.學術性標準的建設思考
不管作為何種專業的畢業生,其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學術研究基礎,這是一個人自身專業價值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對于高等教育的最重要標準。尤其是隨著目前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到來,社會對于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需要高校培養出學術研究能力更強、專業知識更扎實的畢業生。另外,創新在這個時代也顯得越發重要,包括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同時也包括藝術領域,都需要有創新作為基礎支撐,而學術研究和專業知識則是創新的基礎[4]。為此,有人進行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專業知識的多少與其創新能力的強弱有著明顯的關系,雖然說知識豐富并一定創新能力強,但知識非常薄弱的則必然會影響創新思維的開拓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于高等藝術教育來講,我們同樣需要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建立嚴格的學術標準,即專業能力必須要達到什么樣的條件才算是合格的畢業生,才能取得相應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比如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一般我們根據該專業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學術性考量要求達到:(1)掌握藝術設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掌握藝術設計的歷史與發展規律;掌握藝術設計作品的分析方法和評價原則;(3)具有進行藝術設計學研究與教學的基本能力;(3)了解國內外藝術設計學及藝術設計研究的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即一個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必須要達到以上標準,才算具備了合格畢業生的基礎條件。因此,各高校為了讓畢業生實現和擁有相關的能力,就必須要從課程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逐步優化。
2.職業性標準的建設思考
從職業性標準來說,是以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崗位適應性程度來評價高校的教育質量。而且這種評價方式是目前社會對于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最有效的評價過程。顯然,要想使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這就需要恰到好處的培養體系加上有針對性的培養過程。首先從學生角度來說,約翰·霍蘭德將其分為六種職業性向(類型):(1)實踐性向;(2)研究性向;(3)社會性向;(4)常規性向;(5)企業性向;(6)藝術性向。不同的人職業性不同,可以勝任或者說最容易勝任的崗位就不同。對于高等教育的培養體系來說,我們所針對的是不同類型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特定的愛好和傾向、脾氣和性格,我們針對這些性格迥異的學生需要結合其自身特點和學校現有的培養層次要求開展分類分層培養,這樣更容易使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力和價值。
基于此,學生的培養應該是結合學校的辦學層次與學生的具體特點來共同制訂的,而且這種培養標準是唯一的,這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優秀的藝術人才。對于學校來說,不同類型的學校其培養能力和定位也不同。比如,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學校而言,其定位主要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畢業生的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這種定位,學校就要針對自身的辦學能力為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明晰的培養思路,讓學生形成明確的發展模式和準確的個人定位。再比如,一些研究性的大學所培養的藝術人才就應該在更深層次的相關領域有所特長,比如藝術研究、挖掘傳統藝術等領域。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不同類型的學生畢業后的趨同化,感覺自己好像是什么都能做,又像是什么都不能做[5]。
3.人格品德標準的建設思考
不管是什么專業,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首先必是人格品德方面的健全者。如果這個學生從學校一出來,其思想道德有問題,那么即使他有再高的水平,也注定是一個不“健全”的人才。因此,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時,務必在學生人格品德方面加以強化,尤其是對于藝術教育來說。因為藝術方面的人才更多的還是要從事相關熏陶人、影響人、提高人品味和層次的工作,因此這種人才的價值觀至關重要;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藝術傳承的就是一種文化,弘揚的是一種品德和精神,所以,如果從事藝術的工作者其本身人格品德都不過關,那么這將是我們一個民族的悲哀,也會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一般來講,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體系構建的過程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遲延滿足的能力;(2) 成長的意愿;(3)抗挫折能力;(4)品德修養;(4)思想政治素質[3]。
人格品德標準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人生理想、社會理想等相關方面的標準。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從主流來看,的確是積極向上的,他們都普遍渴望成才,而且具有責任心,同時其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觀念上、道德上產生了錯位和傾斜,使得不少青年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道德素質在滑坡[6]。尤其是目前面臨各種思潮不斷沖擊我們傳統社會道德底限的背景下,許多學習藝術教育專業的學生,憑借自身在專業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綜合疊加的優勢,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自由散漫、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思想,嚴重影響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結 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藝術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人才應該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具有較強藝術創新能力、深悟大眾審美文化和審美情趣,懂得文化產業化發展規律的新型創新人才[7]。這同時也對高等藝術教育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現階段開展藝術教育的學校越來越多,辦學水平層次不齊,而且藝術教育所涉及的專業越來越多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統一的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標準,這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藝術人才培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規范人才培養過程,同時也需要從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教育設施的完善、管理理念的升華等諸多方面協同并進,最終才能構建出適合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背景的藝術教育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關注高等藝術教育——高校藝術類專業設置與調整面臨的形勢與對策[EB/OL].
[2]畢正宇.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4).
[3]陳玉強,朱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
[4]黃玉枝.知識經濟環境中創新人才的培養[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5,12(4).
[5]王偉.淺析基于職業類型的就業指導[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6]論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及其特點[EB/OL].
[7]邱紅革.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大眾文藝,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