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學困生教學研究
作者:商洛學院外語系 陜西商洛 馬 琰
發布時間:2012-12-03 16:43: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后現代”主義為大學英語學困生教學提供了“生態化”的教學思路。以后現代 “差異性”、去“中心化”、“多元性”和“創造性”特征為基礎,提出英語學困生教學應是注重個體差異,提倡師生平等,鼓勵教學多元化和創造性的“生態化”的教學。
[關鍵詞] 后現代 生態主義 學困生 去中心 多元性 創造性
基金項目: 陜西省教育廳項目“主體間性視域下地方院校英語學困生轉化與發展問題研究”(11JK0301);商洛學院大學英語教改項目(W11jyjx105)。
引 言
“學困生”指智力正常而學業成績長期滯后的學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柯克在上世紀60年代所提出。 國內外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學困生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英語學困生在各個高校普遍存在,而且伴隨著近年來高校擴招,其數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英語學困生已成為高校不容忽視的一個特殊群體。以后現代教學觀為基礎對英語學困生教學進行改革,能夠更好地體現生態化教學的精髓,更利于英語學困生的轉化和發展。
“后現代”與“后現代教育”
“后現代主義”是西方社會上世紀60年代所興起一種重要的文化哲學思潮,其影響力波及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的產物,它孕育于現代主義的母胎中, 并最終與之分裂,它是對傳統人文和現代主義純理性的否定和反叛?!昂蟋F代主義”的內涵富于變化,因此其定義難以界定,但其基本精神和價值模式可以概括為:強調否定性和不確定的思維特征、非中心化的解構策略、多元化的方法論。
后現代教育觀正是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對現代教育的工具主義和機械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后現代教學觀強調教育的自主性、 隱喻性、 平等性、 開放性和多元化,提倡個性化的培養目標、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1]。
“生態學”與“教育生態學”
生態學( Ecology) 的定義是由德國學者赫克爾( E.H. Haeckel) 于1866年所提出,他認為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同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2] 隨著人們對“生態”理解的不斷深入,促使“生態學”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擴大,就本質而言,生態學是揭示生命體之間以及生命體與無機世界之間所存在的復雜關系的學科[3],就廣義而言生態學已不單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思想、觀點和特殊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教育中引入生態學的概念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學者斯圖爾特(steward)所提出的文化生態學。1976年,克雷明(Cremin,L.A.)在他的著作《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態學”概念。教育生態學是借用生態學的觀點來探討教育系統內部規律的一門科學,注重研究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及作用,其目的是研究一定社會的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力求實現教育生態結構的最優化和教育生態功能的最佳功能的一門科學。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就有學者開始將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則和方法延伸到教育研究,開始從生態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根據教育部于2007年8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朝著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薄⒄n程管理“三級化”以及教育環境“生態化”的方向發展??梢娚鷳B化教學將是中國高校英語教育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新的手段和方式,同時生態化的教學理念必然會為英語學困生的教學提供新嘗試和思路。
后現代教育觀與生態化教育觀之關聯性
后現代教育觀是一種生態化的教學觀,后現代主義者將生態化的觀點引入教學之中,使得生態化教學觀與后現代教學觀休戚相關。后現代教育觀強調去“中心化”和“強權性”,注重師生關系的平等性、教學過程的對話性和交流性;尊重“差異性”,包容“異質性”,反對追求共識和統一標準;承認和保護學習者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倡學習者個性的自由和解放,倡導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者的不斷發展。
生態化的教學觀以學習者為本,注重人性,強調通過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最終實現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發展。生態教學觀旨在徹底改造傳統教學觀念下的教學超載、關系失衡、人性泯滅、話語控制、權力集中、和諧無存等現象。生態主義教學觀從根本上杜絕了現代主義教育制度下所造成的學生人格扭曲和精神分裂的現象,充分實現學生追求自由和個性的完全解放。
后現代主義對英語學困生教學的啟示
英語學困生教學應當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以后現代教學觀所提倡的尊重“差異性”、“去中心性”、“多樣性”及“創造性”重新審視學困生的英語教學,建構生態和諧的英語學困生教學系統。
1. 差異性
后現代主義的“差異性”觀是一種生態化教學觀的體現。生態教育觀以生態學中物種多樣性為基礎,承認學生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后現代主義的反對傳統教育觀念下所產生的“同一性”,提倡“差異性”,尊重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長期以來,在我國教育領域普遍存在著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讓認知、智力、情感、基礎、經驗完全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按同一進度和同一內容學習,并以同樣的標準評價他們,如果達不到同樣的標準,他們就被貼上“差生” 的標簽,這種 “公平” 事實上造成了對學生最大的不公平[4]。后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生在學習效果上表現出來的差異不能成為劃分學生等級的標準,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質,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能被“隔離”和“異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無可比性和優劣性之分?!按嬖诒赜衅浜侠硇浴?,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其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每個學困生都自己的價值和獨特之處,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優點,不僅使他們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更能夠使他們獲得個性鮮明的成長。同時,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其實是一種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能夠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個體,促進教育走向良性與可持續性的生態發展之路。
2. 去“中心化”
后現代主義教學觀主張消解“中心”,反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權威”和“主導”地位。后現代主義教學觀的“去中心化”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師生關系方面應當保持平等、民主的關系,消解傳統教育中教師的霸權地位,教師應成為學困生的傾聽者,幫助者,交流著和支持者,教師應當真心關注學困生的情感與精神的需求,走進學困生的心靈、傾聽學困生的心聲,成為學困生感情的依靠和港灣。同時,在學困生和非學困生之間也應當建立起平等關懷的紐帶,消除對非學困生對學困生的排斥和偏見,使他們能夠相互傾聽,相互幫助,使學困生能夠消除自卑情緒,積極面對英語學習所面臨的困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這種“平等協作”的“伙伴關系”正是貫徹了教育生態觀中各“主體因子”之間的共同存在、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協同進化最終和諧發展的主張。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去中心性還體現在教學范式從傳統的“獨白式”向“對話式”的轉變。教育活動不是教師帶動學生,更不是教師對學生的改造。真正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和對話而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對話式”的教學過程是建立在“溝通”、“理解”、“解釋”和“意義”的基礎之上。然而在當前的英語教學實踐中,“獨白式”的教學仍處于教學活動的主流地位。教師向學生“灌輸”既定的“客觀真理”,學生“異質性”的話語權被剝奪,教師用“獨白式”的話語權力傳遞著“真理”的話語,學生主體的“存在性”已經完全消亡。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無疑會在“壓抑”、“專制”和“枯燥”的“獨白式”教學中迷茫、浮躁、沉淪;相反“對話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有助于充分而合理地發揮學困生被遮蔽的主體性,使他們卸下加在他們身上枷鎖,而重新追求自身主體的合理性, 以“主體”的姿態回歸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之中?!皩υ捠健钡慕虒W過程是一種“雙向性”“主動性”的交流對話,它的“不確定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重新塑造了教師和學困生的角色,否定了傳統“單向式”、“獨白式”的權威教育,形成了一個生態化的教學范式,徹底改善了英語學困生教學的模式。
3.多元性
后現代主義的“多元性”是對現代主義“二元論”主流思想的顛覆,是一種包容并進的思想。后現代主義教育觀提倡教育的多元性,后現代主義教育的“差異性”體現在針對學困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困生對大學英語學習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制定不同的教學評價,打破整齊劃一、簡單機械的教育形式和評判標準,實行多元化的評價,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長久以來我國教育評價的標準往往重結果,輕過程[5];重分數,輕能力。分數的等級劃分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思想壓力,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總是在分數的壓迫下無法翻身,厭倦學習,從此惡性循環。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既要重視學習過程,又要注重學習結果;既要注重整體,又要關注個體,這種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視角評價學生不僅更加科學合理,而且能夠關注個體的優勢與潛能,真正體現了人本主義的關懷思想,真正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服務。
4. 創造性、開放性
后現代主義倡導創造性和開放性,反對本質主義和必然性。后現代教學理念認為知識是基于自身的經驗而主動建構和生成的,知識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個人頭腦的創造物”,是主體在與外界的交往和互動中創造和生成的[6],因此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意義的創生。因此,在學困生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困生建構知識的能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學生有所發展。例如: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易于知識的建構;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質疑或提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潛能。
結 語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關注教育的生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師生教育內部元素間的整體性、聯系性、互動性和平衡性,是一種生態化教育觀。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教育藝術,在學困生教學上提出了個體差異,師生平等,教學多元化和創造性的生態化學習理念,對大學英語學困生的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汪霞.我們的課堂生態了嗎[J].全球教育展望, 2005,5.
[2]方曙光.試論后現代主義教學觀下教師素質的建構[J]. 湖北社會科學,2006,(6):148.
[3]范國睿. 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
[4]汪喬山.現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后現代主義觀透視[J]. 四川郵電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4):621.
[5]高會宗,李春仁.試評傳統教學評價機制的功與過[J].教學理論與實踐,2002,(3).
[6]向海英. 差別性 創造性 對話性 過程性 ——后現代視域下我國幼兒教育的應然選擇[J]. 學前教育研究,2006,(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