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震動了兩位最高科技獎得主

一談起“奧數”,國內當今數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吳文俊院士就急了。

他在沙發上挺直了腰,瞪大眼睛,伸出手掌指指點點:“是害人的,害數學!”

“什么奧林匹克?沒這回事!”

這位獲得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老數學家擺擺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不值得講——胡鬧了,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這是93歲的吳文俊少有的嚴肅的一面。在數學界他以“老頑童”著稱。他已許久沒有公開露面。對于“具體的知識”,他形容自己已經知之甚少。

接受采訪時,他對記者聲稱,自己如今“主要是在看小說”,“各式各樣的小說、好看的小說”。

他評價“日本的偵探小說有意思”。在他看來,日本偵探小說反映深刻的社會背景,不像英國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那樣,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來吸引人。

至于數學上,他認為自己“還可以有所作為”——“我想我還可以做一點事情。能夠做到多少就不敢說了。”

喜歡讀歷史、看小說,這是吳文俊少年時代就有的愛好。包括他在內,眾多數學大家屢屢告誡晚輩要涉獵廣泛。

可事與愿違。一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對記者說,他連續幾年參加高校招生,面試中學生中的佼佼者,不少人出自中學“競賽班”。他問這些學生業余看些什么書,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競賽參考書”。

“幾乎所有人都這么說!如果一兩個人這么說也就算了。這個就很嚴重了。競賽成了唯一重要的東西了!”這位數學家憂慮地說。

面向中學生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始于1959年。直到1985年,中國才第一次派學生參賽。然而自此以后,“奧數”在中國的發展超出了數學家們的想象。

數學家楊樂院士說,奧數本是面向一部分對數學有興趣的中學生,但現在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同學也紛紛加入,有些同學因為負擔太重,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因為升學“有用”,孩子們被送到了各類奧數培訓班。

80歲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航天專家王永志院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邀請過約40名學生、家長和教師與自己見面。有孩子對他形容,“受不了了”。也有家長告訴他:‘孩子累得都想自殺!”

去年12月,王永志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青少年科技活動站一起,開展了面向北京市豐臺區9所中小學2200多名師生和家長的無記名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63%的孩子正在參加奧數、英語、作文等各種輔導班、補習班,每人平均參加四五個,多則9個。在一個只有4萬多人的街道辦事處轄區內,分布著50多家培訓機構。一所小學的121名畢業生中,留在本片區中學的僅有20人,101人舍近求遠上了其他學校。隨著年級增長,戴眼鏡的學生人數“直線上升”。

王永志認為,奧數等比賽成績已經成為名校選拔學生的重要標準,形成了體系外的“小升初”選拔機制。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狀況雖然無法在短期內改變,但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嚴禁升學考試考題超綱。他建議實行問責制,考題超綱的,主管領導問責;擅自將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作為招生條件的,校長問責。

這位著名科學家不贊成“一刀切”取締奧數等項目。他說,人們的需求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學業負擔過重,也有人學有余力,輔導班仍有市場。但是教育部門必須釜底抽薪,奧數等競賽成績不能與升學掛鉤。

小學生提問數學家:奧數有用嗎?

這與深圳市的中學數學教師劉偉的主張不謀而合。

劉偉認為,當務之急是取消奧數獲獎免試升學制度。對那些少數有數學興趣和天賦的學生,可以在自愿的原則下,鼓勵他們參加課外興趣小組,適當做一些奧數題,參加少量的數學競賽,但不可搞加班加點的強化訓練,“讓奧數回歸業余興趣的正常狀態”。

劉偉公開批評過,奧數是個“公害”。

在他曾經任教的一所重點中學,每年錄取新生時,都要偷偷地調查全市小學畢業生中有多少奧數獲獎者。作為數學老師,劉偉曾被學校派去一個奧數賽場,像“地下工作者”一樣,偷偷把獲獎名單用相機拍下來,然后私下和每個獲獎者聯系,動員他們來本校上學,并給他們許多承諾。

這些承諾包括讓奧數尖子生進重點班、配備奧數“教練”、免除學費以及物質上的獎勵等。劉偉說,全市幾所重點中學都用這種辦法爭奪好學生。有些重點大學就在全國奧數冬令營現場承諾免試錄取獲獎者。

但劉偉指出,奧數獲獎只給這些學生起了升學敲門磚的作用,升入大學之后,這塊“磚”往往就被扔掉。奧數沒能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許多奧數學生不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長期做偏題怪題,參加大量的奧數訓練和考試,“純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漸漸地熄滅了”。

在有些人身上,“奧數最終只起到讓學生討厭數學的作用”。

“我不是說,奧數人人都不要搞,但是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我是堅決不學這玩意的。”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海倫說。

張海倫加入龐大的“奧數”培訓班,是因為小學時數學成績較好,被學校挑中。到了高中,高考壓力大,他希望“走一條捷徑”,而數學競賽優勝者可以保送大學。

他最終獲得全國數學聯賽二等獎,沒有取得保送資格,但仍考入了北京大學。他選了數學專業,不是出于對數學的興趣,而是因為:“我高中以前的教育從未讓我有所選擇,到了有所選擇的時候,我反而不知道選什么好了。”

張海倫如今意識到“搞奧數”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后果是,自己與同學的距離被拉遠了,小學時“基本沒有什么玩伴”。

‘現在我才漸漸地明白,學奧數的那些時間我如果用來干別的,情況會有多么的不一樣。“他說。

數學家林群院士認為,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升學,讓孩子接受各種訓練,“很可憐”。“什么時候中國的家長能夠清醒過來”,放開孩子,不去參加訓練班,讓他們按照興趣自然發展,才會前途無量。

“奧數跟高考得了同一種病,而且病得不輕。病就病在:整個社會只知道分數,不知道生活的樂趣。”一位網民尖刻地說。

另一位網民則形容,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惡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在一場個人報告會上,楊樂院士遇到了一個尖銳的提問。臺下一名小學生問他:“奧數真的有用嗎?”

小學生告訴楊樂,自己和同學們要上很多培訓班,因為要想升入好的中學,就要有很好的奧數競賽成績。

這位數學家回答小學生,即使在國際競賽拿到了好成績,也沒有什么好驕傲的。奧數培訓班是進行突擊訓練,對成為數學家起不到作用。就像跑馬拉松,前幾百米沖在最前面的,往往不能笑到最后。

數學大師丘成桐曾指出,奧數不少題目很刁鉆,作為愛好偶一為之是可以的。“如果作為主業精心揣摩,甚至為了應付升學,則是很荒謬的事。”

丘成桐以學醫打比方:奧數就像疑難雜癥,如果不扎實打好基礎,只攻疑難雜癥,到最后可能連普通的感冒都不會治。能算合格的醫生嗎?

中國拿了最多的“奧數金牌”,卻沒有“數學金牌”

國內數學家們近幾年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國外的“奧數金牌”得主中,已經產生了“數學金牌”得主——40歲以下數學家最高獎菲爾茲獎的獲獎人中,已有多位奧數金牌選手。

甚至,國際數學聯盟的領導人中,也已出現了當年的奧數選手。

生于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10歲、11歲、12歲參加過三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銀牌、銅牌各獲一枚,最好成績是 所有選手中的第23名。31歲時,他獲得菲爾茲獎。如今,他也只有37歲。

40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曾是1988年、1989年連續兩屆奧賽金牌得主。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官方網站顯示,因為破解龐加萊猜想并且拒絕領取菲爾茲獎和百萬美元獎金而聲名遠播的俄羅斯數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是1982年奧賽第一名。

奧數選手成為數學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國同行。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對記者指出,中國“奧數金牌”得了最多,“數學金牌”還沒得到,“這跟教育肯定有關”!

從奧數金牌來看,中國已經是個強國。截至2012年,中國參加了2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其中17次總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

而有史以來參賽的158名中國學生,總計獲得了124塊金牌、26塊銀牌、6塊銅牌。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包括奧數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競賽,“功利色彩太重”。

他說,吳寶珠、陶哲軒等人獲得奧數金牌,是出于對數學的興趣。我國的奧數訓練是機械化的,教給學生怎么解題,反倒把學生的創新思維給磨滅了。

對于奧數獲獎者可保送的優待,他表示強烈反對。

“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馬志明說。

近些年來,對于奧數的“圍剿”一直沒有停止過。

教育部宣布,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

今年9月3日,北京著名的奧數培訓機構仁華學校發布了注銷公告。這所學校的奧數教材是培訓市場上“名牌”。

這是在北京市最近宣布叫停與升學掛鉤的奧數競賽培訓之后,關張的奧數培訓機構之一。在這次整頓中,北京30所示范中學的負責人與北京市教委簽訂責任書,承諾不將奧數等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入學依據,不舉辦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任何形式奧數競賽培訓班。

北京市還明確要求,任何學校不得在日常教學過程和考試評價中涉及與奧賽相關的內容,嚴格把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不得超出中小學教學內容范圍。

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永暉認為,如何不讓大綱以外的題目進入試卷,“絕對是一個技術活”。他認為,應當建立一個“教育標準與水平考試體系”,解決如何劃定范圍的問題,這要依靠數學家。

王永暉認為,中國數學學會在這方面應當負起責任。

在他看來,奧數熱反映出的中國公眾的教育熱情是極其寶貴的,數學家們應該研究如何將這種熱情通過“良性的能量灌溉系統”,傳導到孩子們身上。而中國數學學會“對于這些底層的教育能量流,是處于無作為的狀態”。

“中國數學家們其實已經集體退出了奧數培訓。”王永暉注意到,除了國家最高級別的奧數比賽和冬令營培訓,還沒有哪位知名數學家摻和過社會上的奧數培訓。商業機構只能聘請一些數學專業的學生。

王永暉并不反對奧數。他說,現在很多人批駁奧數,不是因為奧數本身不對,而是家長們不管自己孩子合適不合適,一定要孩子加入。

他曾到奧數競賽歷史悠久的匈牙利交流。談起奧數,當地數學界同行很驚訝中國有這么大的奧數培訓市場。據他了解,匈牙利也有奧數培訓,但不對學生收費,老師公益付出,政府提供補貼。

因此,王永暉建議我國“奧數培訓公益化”。公益機制可以有效遏制全民奧數的風潮。如果讓花錢參加商業培訓的學生,總是在奧數比賽中比不過接受公益培訓的學生,“自然就沒那么邪火了”。

在“人人喊打”聲中,這位數學教授反其道而行。他籌建了一個數學教育工作室,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奧數,“將來肯定會教兒子奧數”。